“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也是全面实现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中长期目标的关键期。我省按照水利部要求,围绕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中长期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广东省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总体部署,编制了广东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水库移民振兴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规划思路、总体布局,明确了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一、我省水库移民人口现状
全省纳入移民后期扶持范围的大中型水库329座,其中大型水库34座、中型水库295座。至“十三五”末,水利部累计核定我省大中型水库移民扶持人口指标154.67万人。大中型水库移民分布在除深圳以外的20个地级以上市、116个县(市、区)、760个乡(镇、街)、2997个行政村和省农垦、省林业、雷林公司的8个地区分局(部门)、52个农(林)场、919个场部(队)。
截至2020年底,小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29.2万人。分布在除深圳、佛山外的19个地级以上市、89个县(市、区)、480个乡(镇、街)、1163个行政村。
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
“十三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结合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不断开拓新思路、新模式,整合各方资源,累计投入移民后期扶持资金117.15亿元,累计实施基础设施项目8546个、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项目2093个、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项目4539个,实施1947个移民增收项目,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及职业教育15728人次。“十三五”规划目标全面完成,全省建成一批美丽移民村,全省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343元增长至18872元,年均增长12.9%;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率由68.0%提升至93.7%。同时,纳入全省扶贫人口信息库的24946名移民全部脱贫,后期扶持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总体稳定。
三、“十四五”时期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实现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中长期目标的关键期。我省深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全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新时期广东水库移民全面振兴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十三五”期间我省积极开展移民美丽家园建设和生产帮扶,积累了成功经验,为新时期广东水库移民全面振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仍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仍然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美丽家园建设短板突出。部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建设滞后,不少移民村有新村没新貌;一些老水库库区、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移民安置区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差异,美丽移民村建设区域间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较为突出;移民村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和管护水平不高,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尚未健全。二是产业转型升级进展缓慢。水库移民产业总体上组织化、规模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优,品牌优势不突出,合作社和移民龙头企业培育有待深化,移民对参与产业开发的积极性不够,产业发展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三是就业创业能力亟需提升。移民培训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资金投入相对薄弱,移民劳动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四是水库移民群体稳中有忧。一些地区水库移民生活水平与当地农村相比仍存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深入扶持;部分地区水库移民和当地村民融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十四五”规划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总体部署,坚持政府负责、属地管理,坚持部门协同、合力推进,紧紧围绕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中长期目标,聚焦移民发展的主要矛盾、突出问题和移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精准发力,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加快推进水库移民振兴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引领和绿色发展。深入研判水库移民发展形势,聚焦移民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充分发挥规划对后期扶持工作的引领作用。
——坚持统筹协调和协同配合。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与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乡村建设规划、水利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紧密衔接,统筹谋划移民振兴发展,充分发挥后期扶持政策与其他涉农政策的叠加效应。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多渠道整合资金,提高项目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高后期扶持资金使用效率。
——坚持目标导向和因地制宜。围绕后期扶持政策中长期目标,立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找准水库移民发展突出问题,综合分析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区域性、多样性、差异性特征和发展趋势,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移民发展路径。
——坚持民生优先和聚焦重点。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对民生保障相对薄弱的移民安置村组实施精准扶持,重点补足教育、医疗、养老、农村饮水等民生短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更好满足移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广东省大中型和小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采取直补到人方式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对象,范围为核定到人的后期扶持人口。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规划范围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
(四)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水平年为2025年。
(五)规划目标
到2025年,水库移民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居环境质量整体提升,基本公共服务配套更加完备,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生态宜居美丽移民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移民就业创业能力显著增强,移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和谐稳定。
“十四五”时期水库移民发展努力实现如下主要目标:
——移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坚持开发性移民工作方针,稳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移民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提升移民收入水平,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当地县级行政区农村居民人均水平。
——美丽家园建设取得新突破。水库移民集中安置的行政村建成水清、路平、灯明、村美的美丽宜居村,其中,珠三角地区达标率达到100%,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达到80%。一批水库移民村建成特色精品村,彰显多姿多彩的岭南地域、文化和风土特色。
——移民村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自然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以上,巩固提升移民饮水安全质量。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灌溉条件,稳步推进防灾减灾和水系综合治理。
——移民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新提升。坚持激发发展内生动力,全面增强移民职业技能和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拓宽就业创业空间,提升就业质量。
——监管服务能力达到新水平。进一步完善后期扶持政策体系,不断提高后期扶持工作监管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水平,努力提升移民群众对后期扶持工作满意度。
——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稳定再创新局面。坚持将维护移民群体稳定、促进移民融入当地作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重要内容,全力维护移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安定和谐。
表4 规划主要目标指标表
(六)总体布局
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总体部署,统筹推进珠三角地区、沿海经济带(东翼、西翼)、北部生态发展区及特色区域水库移民振兴发展。
1.珠三角地区
珠三角地区(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基层治理相对完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总体基础较好,有条件打造水库移民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全面建成生态宜居美丽移民村,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村。提升移民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便捷化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营造舒适便捷、生活幸福的高品质农村人居环境,到2025年,集中安置的水库移民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涌现一批特色精品村,示范引领全省水库移民特色精品村建设。
推进移民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移民村产业转型发展新动能。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民宿旅游、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引导移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闲置旧建筑及其他集体资产,增加集体和移民收入,强化持续投入和管护能力。
坚持市场导向,探索建立水库移民培训与创业就业衔接机制。引导、鼓励水库移民参加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创业就业培训,促进移民技能就业、技能致富,全面提升就业创业水平,助推移民振兴发展。
2.沿海经济带(东翼、西翼)
沿海经济带东翼(汕头、汕尾、揭阳、潮州)和西翼(阳江、湛江、茂名)地域狭长,海岸线长,农产品种类丰富,农业产业特色鲜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该区域移民人数最多,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人居环境相对较差,产业发展滞后,规划主要聚焦移民村人居环境提升与产业转型发展。
全面加快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建设,整体提升移民村人居环境质量。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系统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到2025年,集中安置的水库移民行政村80%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大力推动水库移民产业升级发展,促进水库移民增收致富。立足移民村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水库移民受益大、辐射带动强的特色产业,引导传统农业向生态高效农业转变,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带动移民发展现代农业,壮大移民村集体经济。
着力加强水库移民就业创业培训,提升水库移民自我发展能力。以水库移民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需求为导向,加大水库移民创业发展能力、就业职业技能和实用生产技术的培训力度。
3.北部生态发展区
北部生态发展区(韶关、梅州、清远、河源、云浮)农业发展条件较好,生态优势突出,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该区域移民人口分布较多,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尚未形成与生态优势相适应的村庄风貌和产业格局,规划聚焦提升移民村绿色发展能力。
突出生态优先,建设具有客家地域特色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加强生态优先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补齐移民村人居环境短板。到2025年,集中安置的水库移民行政村80%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支持具备条件的移民村创建地域特色精品村。
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移民发展产业。发挥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山水人文资源优势,扶持发展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扶持水库移民经营民宿、农家乐等特色旅游项目。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扶持水库移民发展“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扶持水库移民创建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
根据当地资源条件、产业特点和移民切身需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移民技能培训,增强移民就业本领和创业能力,拓宽就业门路,扩大劳务输出。
4.特色区域
特色区域包括省农垦总局、省林业局及中林集团雷州林业局有限公司管辖、有移民分布的52个农(林)场,主要位于沿海经济带西翼和粤北生态发展区。该区域土地资源丰富,产业集约化程度较高,农产品品牌优势突出,但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规划重点体现农林行业特色,打造优质人居环境和特色农业。
加大力度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开展移民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农(林)场道路、庭院绿化美化和公共绿地建设,优化绿色休闲空间,改善村庄风貌。依托农(林)场资源禀赋,培优现代特色种养业,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移民村生产配套设施建设,延伸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包装等二三产业,推动发展“一场一品”。引导企业、社会团体以“包村”“包户”形式对水库移民村、户实施整村、整户帮扶,助力提高移民收入。
五、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十四五”规划主要任务
(一)及时规范发放移民补助资金
《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明确,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期限为20年,扶持标准每人每年补助600元。每年上半年将补助资金通过“一卡通”足额、及时、规范发放到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核定到人人口。
(二)统筹推进加快美丽家园建设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乡村绿色发展道路,整体提升移民村人居环境质量,系统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移民村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建设,提升移民生产生活便利度和人居生活品质。继续实施农村饮用水提升工程,实现全域移民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有条件的移民村率先探索集中供水“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专业化运作、智慧化服务”。配合开展农村公路互联互通工程和“四好农村路”建设,促进村道提质升级。推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道路亮化及夜间照明工程。加大推进城乡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建设,结合网络宽带、移民信息交互平台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移民智慧村居建设。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移民村文化设施升级改造,支持文化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建设和配套设施完善。继续实施体育设施升级工程,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在移民村全面开展。支持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教育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完善,推动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提高抵御各类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改善移民村人居环境。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五美”专项行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宜居水平。加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排水设施建设,加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继续推进“厕所革命”,开展公厕建设和升级改造。继续推进村庄绿化和村容村貌整饰,实施清旧补绿、拆旧建绿,对村道两旁、河道堤岸、地表水体周边、村庄空地和山头等进行绿化景观建设,有条件的可“穿衣戴帽”,美化建筑环境景观。以水为纽带,推进水文化景观建设,提升乡村水韵。
提升移民村社会治理能力。大力协助基层党委政府加强移民安置区村“两委”建设,着力培养有能力的移民群众成为村“两委”干部,筑强移民村管理的组织基础。建立健全移民矛盾隐患排查化解长效机制,加强移民干部与移民群众联系,畅通水库移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大力宣传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引导移民村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鼓励移民树立自强不息、创业光荣的观念,提升精气神,做到“扶志”与“扶智”紧密结合。助力开展“粤生活、粤美丽”绿色行动等社会文明专项活动,提高移民科学文化素养。妥善解决低收入移民生活困难问题,优先对因突发性事件或重大疾病返贫家庭开展精准帮扶。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建设。
(三)因地制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按照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原则,突出地域特色,发展优势特色鲜明、生态气息浓郁、人文内涵深厚的乡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增强移民发展内生动力,促进移民持续增收。
夯实移民村农业生产基础。积极推进土地整治、农田水利、生产道路等生产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完善机耕路、排灌渠道、挡墙护坡、沟渠及渠系建筑物,配合加强农业灌排工程建设,推进节水配套改造。大力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支持加快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以满足农田灌溉、排水需要。
推动移民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延伸拓展产业链,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支持建设产品质量好、适应市场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的特色农产品基地。支持挖掘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争创 “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结合“吃住行、游娱购”的旅游内涵,利用现有的设施或旧房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旅游风情特色村建设,助力滨海休闲型、森林生态型、田园度假型等特色小镇建设。
推动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支持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在移民村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改造传统小商业、小门店、小集市等,发展批发零售、养老托幼、环境卫生等农村生活性服务业。扶持电子商务进移民村,支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和打造涉农电子商务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拓宽市场流通渠道,提高产品收益率。引导移民村盘活集体资源、资产、资金,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产权明晰、权属清楚、运行有效的机制,壮大集体经济。鼓励移民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和利用空闲农房及闲置旧建筑等,改造建设民宿、创客空间、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场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流转移民土地、山林、房屋等资源,建设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乡村民宿,扩大经营规模,带动移民就业。支持村集体和移民采取入股分红、订单服务、托管服务以及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形式,与新型经营主体形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分享农业发展成果和产业链增值收益,增加移民收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物业经济、飞地经济,因地制宜实施生产开发补助。
(四)精准施策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尊重移民意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调动移民参与就业创业能力培训的积极性,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移民技能培训。
提升移民职业技能。围绕产业发展、市场需求、转型需要,开展实用生产技术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全面增强移民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开展“粤菜师傅”技能培训,引导水库移民积极加入当地“粤菜师傅”培育行动计划、就业创业行动计划、职业发展行动计划。开展“南粤家政”技能培训,提升养老护理从业移民职业技能,促进移民稳定就业创业,带动移民家政服务业发展。开展“广东技工”技能培训,针对移民需求开展家电维修安装、汽车驾驶、汽车维修等岗位技能培训,引导移民主动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其向高技能、高收入行业和岗位转移的能力。
培育创新创业带头人。加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等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训,提高移民创业技能,培育造就一批善经营、精管理的致富带头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技带头人、农业经纪人、“一村一品”农村电商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吸引有能力有想法的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带领更多移民就业创业,提升移民自我发展能力。
探索多种培训方式。探索建立水库移民培训与创业就业衔接机制,开展灵活多样的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探索政府购买培训服务新机制,推行自选培训项目持合格证报销等方便水库移民实施的培训方法,强化田间实训和现场教学,满足水库移民个性化、实用性培训需求。对培训合格的水库移民,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做好劳务输出服务工作,通过定向选派、劳务合作等方式,帮助他们转产转业、创业就业。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丰富创业就业培训内容,如产业发展培训、美丽乡村建设培训、管理能力培训,补助移民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助推移民综合发展。
媒体解读 | 省水利厅:确保到2025年水库移民达到所在县域农村居民平均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