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粤水资讯 > 水利要闻 > 地方水事

广州日报:江水绕村 塘鱼鲜美荔枝红

大湾区一条条有文化内涵又具水系统修复保护功能的碧道逐渐成型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日期:2019-08-26
字体: [大] [中] [小]

1.jpg 

东莞碧道麻涌华阳湖段 

2.jpg

珠海碧道

3.jpg

深圳茅洲河碧道

4.jpg

东莞碧道麻涌华阳湖段

5.jpg

矫勇

6.jpg

 颜学亮

7.jpg

何昉

  万里碧道②

  统筹:童丹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童丹、陈治家、轩慧

  8月20日,《广州市碧道建设方案》经相关会议审议通过,已向各区各相关部门正式印发,该方案可以称为推动落实省“万里碧道”工程的重要举措。广州将按照“一年试点建设、三年大见成效、七年全面建成”的目标,建设1000公里以上碧道。

  按照今年7月广东省河长制办公室公布的《广东万里碧道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的表述,规划范围为广东省全域所有水系,其中东江干流、西江干流、北江干流、韩江干流、鉴江干流、珠三角网河区骨干水道与城市重要河流作为主要水系在本次规划中提出建设方案。规划期为2018年至2035年,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正如水利部原副部长矫勇所提出的:广东碧道的建设应定位为生态廊道的建设,主要指的是河流、山川、森林的生态廊道建设,着重江河水系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应该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流域的系统性来整体地谋篇布局。

  不仅广州,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都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和打造碧道工程。继重点关注总体和广州后,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近日兵分多路走访了大湾区内多条碧道,一条条具有文化内涵、又融入城市布局以及水系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的系统性工程已渐见端倪。


  挖掘水文化 碧道融入城市布局

  在新会疏港大道与南车路交汇的河岸边上,不久前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滩涂,河面和河岸上都堆满了垃圾。现在,这段河道青山绿水、草长莺鸣。这个美丽的地方,正是新会区最近全力投入、高品质建设的“万里碧道”的一部分。

  新会这条碧道围绕江门水道,依水规划,在2016年10月开始施工,全长8公里,目前已建成2.1公里。碧道作为市民休闲健身的生态廊道,加宽现有堤围,铺设3.3米宽绿道,并配备栏杆、路灯等设施。绿道沿途增置多个亲水平台以及驿站供市民观赏、休息。“万里碧道”全面建成后,将涵盖湿地区域、水边林地以及滩涂区域,到此观赏的游人可通过栈道进入滩涂地游玩、观赏水生植物。

  作为有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新会区在“万里碧道”的建设规划中尝试结合城市布局,因地制宜以“万里碧道”为主线,连接周边梁启超故居、凌云塔、陈皮村、小鸟天堂等多处地方性标志名胜,全力打造“生态+旅游”的城市新名片。

  新近通过的《广州市碧道建设方案》也大手笔地体现了对文化的挖掘和有意识的串联。方案中显示,加大对碧道沿线涉水人文历史和地方民俗的挖掘,结合传统文化、古驿道、古村落、古码头、古建筑、名木古树和其他名胜古迹保护,打造具有广州本土特色的水文化景观节点和风光带,设置引导设施,丰富碧道的文化内涵。有条件的区域,可对闸坝堰等水利工程开展艺术性提升改造,利用亲水漫坝、廊桥、雕塑、画廊、植物等展现乡土文化、打造乡愁记忆。结合特色水利工程打造水利博物馆,宣传水安全知识。


  都市型碧道

  兼具科创、旅游、文化功能

  珠海市横琴新区的“天沐河+芒洲湿地段”被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碧道试点,预计今年底率先建成。当地拟以该试点段总结珠海百里碧道模式,以珠海样本形成对全省“万里碧道”建设的示范效应。

  珠海市在省级试点建设工作基础上,依托全市河湖治理实际,启动全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编制全市百里碧道建设实施方案,正先行开展8个市级碧道建设试点工作,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120.36里长的碧道建设。

  碧道的功能不再单一,而是作为多功能的连接线存在。珠海市将天沐河碧道打造成两条串联五大区域的绿色走廊,三条连接大小横琴山的带状绿地以及不同主题的五大开放性绿地空间的总体结构;同时,连接芒洲湿地,将其划分为湿地修复区、科教中心和亲水活动区,为市民提供适合游玩的亲水场所。

  “天沐河碧道有望于今年底建成,成为率先完成的大湾区碧道试点段。”珠海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建设内容包括6.74公里的河道和两岸岸线整治,自西向东划分为生态群落区、公园式社区、天沐之心区、艺术漫游区和中拉对话区五区。

  当前,横琴新区已建成马骝洲水道花海长廊、芒洲湿地公园等滨海岸线景观提升、生态修复项目,其中,芒洲湿地占地面积约为66公顷,总投资超过1.5亿元,该湿地已于2017年元旦正式对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是横琴滨海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生态环境保护、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而正在建设的天沐河省级碧道,则运用了海绵城市设计来提升水环境,公共空间利用方面,包括建设码头、栈道、亲水平台、绿道、篮球场、广场、沙滩、观光塔等,今年内建成后,将为民众提供优质的游憩空间。


  治理水环境 鱼塘变碧道

  在佛山市乐从镇东平社区,一条宽约140米,长约8公里的水道,林荫密布、繁花盛开,串联起了沿线景观,一路走来,碧水长流广场、浪花平台、五彩梯田、樱花台等相继映入眼帘。

  碧道绝不是单纯景观建设。广东省碧道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安全提升、特色与景观营造、游憩系统构建五方面。其中,与民生关系最紧密的水环境治理,被放在首要位置。

  今年4月18日召开的佛山市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会议,通过了佛山市“万里碧道”工程工作方案纲要草案。

  佛山东平水道省级试点位于佛山新城,佛山新城以“水绿香”为规划理念,不单要有高楼大厦,更加注重“小桥流水”,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保持城市原有的自然与文化个性,保留岭南水乡特色,绿化率超过40%。

  “乐从镇水网密集,辖区内总共有53条支干河涌,通过落实河长制以及推进绿化、净化和水文化三大工程,兴建截污管网、清退沿岸污染企业,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镇长、潭洲水道镇级河长冼英伟表示,碧道工程营造出“树木连成一片,碧水映接蓝天”的美好环境,包括东平水道滨河湿地公园在内的41.32平方千米被纳入国家水利风景区,与城市生态相融相生。


  水乡碧道 江水绕村榕树绿

  东莞碧道囊括了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以及西环大桥至中心大桥的麻涌河一河两岸,全长约18.3公里,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建设项目方面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安全提升外,还将对特色景观和游憩系统全新升级。

  具体而言,景观与特色营造方面,将实施华阳湖环湖绿道4.7公里提升工程、华阳湖西侧景观提升工程和华阳湖北侧景观提升工程。实施麻涌河一河两岸沿线提升工程,打造优质生活岸线。同时建设彩色景观林带,打造多层次、多树种、多色彩的城市绿化景观。升级光影水秀剧场,展示水乡特色文化,打造“全国十大夜游景观”。

  游憩系统构建方面,建成滨水自行车绿道、慢行系统,从而与居住小区、轻轨地铁站点、水乡中心医院,以及文化艺术中心、美丽乡村和农业公园等一路串联,营造宜居宜游环境。举办宣教科普,把水文化、湿地物种等通过多种形式向群众宣教、科普。开展龙舟和皮划艇等水上运动,以及篮球、足球等体育活动,最终创建广东省健康促进区。

  整个项目以“游龙披锦、云舞泽涌”为设计理念,巧妙重塑麻涌“江水绕村榕树绿,塘鱼鲜美荔枝红”的水乡风光,并最终打造成“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

  按照整个计划,麻涌于今年7月底前完成项目规划设计,预计今年8月到明年3月实施工程建设,至明年4月底前全面完成“万里碧道”试点建设工作,从而为全省推广“万里碧道”建设积累经验做法。


  手术刀式

  治理污染

  让碧水回归

  九成以上黑臭水体被消除,2025年深圳全市将建成“千里碧道”,展现“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的景观生态廊道。

  深圳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特区城市,全市有流域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河流310条,总长999公里。今年3月,深圳茅洲河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动工,“手术刀式治污+精细化管理”,广东省万里碧道茅洲河试点段建设起动。

  如今,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站在茅洲河边,架起无人机进行拍摄时,已经可以一窥碧道的景观。

  “‘春水碧道’是对于未来的茅洲河碧道项目的期许,盈盈浩浩的流水是茅洲河碧道建设的灵魂。”深圳市河道管理中心茅洲河管理所工程师廖卓谋说,项目以“治水、净水、理水、乐水”为设计工程手段,让“碧水回归,生趣入城”。据了解,茅洲河碧道工程通过沿岸多个截流井等水工设施改造,多层级水体净化恢复,如湿地恢复、水下森林构建、生态岸线建设、水上沙洲以及一系列的海绵城市建设,实现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以回归一江碧水;同时两岸打造多个特色景观节点,包括亲水活力景观节点、左岸科技景观节点等,将水融入到户外空间的组织、利用和科教展示中,联动景观品质提升和区域发展,发挥其自然美学与更多元化的社会价值,道出两岸风华。此外,沿线大小碧道驿站的设计与布置,水质净化厂的立体绿化与公众教育实践、海绵城市系统化布局以及细部设计提升中新材料运用等。

  可以说,茅洲河碧道建设是深圳都市型碧道建设的重要示范。廖卓谋认为,在不久的未来,茅洲河试点段建设项目将会成为深圳治水、治城、治产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协同发展的样板。

  与此同时,深圳市还加快修订排水条例和物业管理条例,出台排水管理进小区实施方案,推进小区排水管网专业管养,确保“最后100米”不脱节,实现排水全链条一体化管理,逐步打造“污水零直排区”。

  根据治理目标,今年深圳市将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实现河流“长治久清”,还将以水为主线,打造“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的景观生态廊道,让市民们充分享受到水环境治理的成果,到2025年全市将全面建成“千里碧道”。届时水环境将从深圳的“短板”变成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湾区广角

  生态应是碧道的核心

  矫勇,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水利部原副部长

  广东省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方面做得很了不起,中共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作出的“建设水碧岸美的万里碧道”这一决定深入贯彻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尤其是敢于负重前行,能够把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当中需要的生态优质产品和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万里碧道”这样一个宏大构想,而且还提出一个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美好愿景。这确实是广东省委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打好污染攻坚战的一个大的决心,也是一个系统顶层设计的大思路,是一个大手笔,也是一个大的实践。

  碧道的概念非常美好,但是碧道美不美,关键还看家乡水。广东的整个水系美不美,是碧道美不美的核心和关键。

  碧道的建设应定位为生态廊道的建设,主要指的是河流、山川、森林的生态廊道建设,着重江河水系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规划的定义应该是江河水系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是一个水、河滩、岸、城和周边山川治理的系统工程,应该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流域的系统性来整体谋篇布局。

  生态不是统筹的范畴,生态是核心。建议将主题改为以水为主线,以水生态保护和修复为主题,统筹安全景观文化历史休闲。

  建议在规划指标上增加岸线指标,包括自然岸线的保有率,水生生物等指标,体现生态治理的修复和水生生物保护。


  借碧道建岸线保护带

  颜学亮,广东农村研究院院长

  “万里碧道”建设特色鲜明,强调以水为魂,注重水安全、水文化、水休闲、水生态,这里面要把补齐水生态短板放在重要位置。碧道的建设是系统性、综合性和关联性的工程。

  建议增加江河两岸岸线带保护的要求。当前一些岸线带被人为侵蚀和破坏严重,一旦发生暴雨洪水,容易造成河岸河堤的崩塌伤害,建议借助碧道工程的建设,在水边200米建设岸线保护带,确保实现水碧岸绿。


  碧道提升岭南水乡文化

  何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国内各类自然保护地总面积占了陆域面积近18%,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土地。在碧道建设完成后,为中国最美土地再增加一个百分点。建议增加水上的应用,水上的活动种类,岸线的内容,传承广东特色岭南水乡岸线系统。

  广东省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人类和动植物系统依靠河流进行联系。建议科学梳理,深度探索以河岸线为主的人工生态线修复系统,实现动物、植物、人类都能和水零距离接触。

  通过碧道建设,将岭南水乡文化在质量上提到新的世界高地,让岭南水乡的风貌文化有新的传承和发展。

相关附件

往上 往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