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采集植物消浪物理模型试验所需数据
试验中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鲤鱼洲高位水池物理模型
又一个晚上的11点,离广州市区100多公里的广东水科院飞来峡水利试验基地仍灯火通明。试验研究人员戴着口罩,或专注地操作着造波机,或忙于采集试验数据,或认真对数据进行核对分析。这幕是广东水科院科研工作的一个缩影。在防控疫情关键时期,面对紧迫的科研工作,他们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推动科研工作稳中有序开展。
科学防疫不松劲
春节期间,飞来峡试验基地值守人员以“防控疫情,人人有责”的高度责任感投入了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自觉做到戴口罩、常清洁、谢绝外来人员进入等。同时做精做细做实疫情防控工作:一是严格做好卫生消毒,对办公室、员工宿舍、电梯、试验场所、公共区域等进行了全面消杀,重点做好食堂用餐管理;二是畅通疫情防控信息渠道,及时向基地工作人员传达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和资讯,加强对职工的行为引导;三是对进入基地人员进行体温测量,返回基地的工作人员如需自行隔离的,做到一天三餐准时送餐等;四是做好防控物资的存储、调配和使用,全力保障各项科研生产工作。
众志成城,试验基地研究人员严格遵守基地各项防疫规定,做好健康监测并及时上报,全程佩戴口罩、勤洗手、自带餐具错峰就餐,不扎堆、不聚会等,科学防疫不松劲,更坚定了有序开展科研工作的信心。
夜以继日保进度
为保证科研工作的如期完成,试验基地研究人员在2月3日按下“复工启动键”。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是依托生态海堤建设项目开展的植物消浪物理模型试验。为使试验数据采集更精准,试验使用了包括PIV(粒子图像测速仪)在内的多种新型试验仪器,通过高速相机捕捉激光中示踪粒子随波浪的运动轨迹。但由于仪器对光照异常敏感,即便用遮光布层层围挡,白天的试验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对此,项目组的研究人员主动提出:“不考虑作息时间,试验为重,怎样效果好就怎么安排试验。”经过讨论,项目组决定迎难而上,在晚上进行所需数据采集,接下来的连几天,都是从夜晚奋战到凌晨,即便生物钟被打乱,也没人抱怨。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试验基地的研究人员不忘科研初心,坚守阵线,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争分夺秒追赶被疫情打乱的进度,以最大努力推动水利科研工作。正是因为有了像他们这样恪尽职守、不辞辛劳的人,我们院才做到了双线并进、防控疫情和科研工作两不误。”广东水科院党委书记、理事长黄本胜介绍。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的全国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总投资354亿元。其系列的水力学模型优化试验也在紧张地进行着,为进一步优化工程中鲤鱼洲高位水池的工程设计方案,完善研究成果,课题组构建了大比例尺的物理模型,试验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不断往返于地面和5米高的试验平台之间,以观测气泡在模型中的数量及其运动情况,一天之中常常要登高爬低好几十趟,难得遇上天气凉爽的春季,该项目的研究人员却常是满头大汗。白天鲤鱼洲高位水池试验刚告一段落,晚上又要继续为消浪试验而忙碌。面对如此高强度、高密度的工作,研究人员没有任何怨言,他们凭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本着对科研的热爱,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保证了重大科研项目的顺利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