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七星岩,以钟灵毓秀的湖岩石洞取胜,石室岩内外留下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题字、碑名等,与星岩湖光峰影相得益彰,是我国南方保存最多、最集中的一处石刻群,被誉为“千年诗廊”“石刻书法艺术的宫殿”。经过百代积累,七星岩摩崖石刻记录下了肇庆地理环境、山河变迁、历史大事、宗教信仰、庙宇建筑、岩石水土以及朝代变更。
其中一处“道光甲辰,水痕至此……书以志痛”“甲辰年六月初二日崩围基水面浸到此石为记”记录了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发生洪水,景福围崩缺,城外水已淹至七星岩,当时杨霈就在岩上题下“道光甲辰,水痕至此……书以志痛”字样。此石刻文物仿佛向游客讲述了当年那场洪水给肇庆人民带来了多么严重的伤害,也告诫后人做好水文研究,科学防汛减灾对保障民生和经济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历史上这次大洪水的水位到底有多高呢?各种文献记录数据不相一致。为准确解答此疑问,发挥“民生水文”服务指向作用,为群众办实事。近日,肇庆水文分局技术人员运用全站仪、RTK等精密测量仪器对石刻洪痕进行高程校测。测得该洪痕高程为11.70米(珠江基面),科学还原历史洪水的水位,为研究肇庆水文历史和景区做好水文化宣传、讲好水文故事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