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复合的广东东江
  • 来源:中国水利报
  • 发布日期:2023-05-10
  • 字体:[大] [中] [小]

  乍一看广东东江,似乎与全国各条蜿蜒而出的家乡河没有太大区别,都是绿水青山的缩影,也是游子难忘的乡愁记忆。但真正认识东江,需要走近它,将它放到历史长河中端详。这条澄澈碧水自山中来,流过秀丽的珠江三角洲,满怀温情福佑两岸人民,润泽深圳、香港,成就了“政治水、生命水、经济水、生态水”等多元复合的最美家乡河。

  东江是珠江流域三大水系之一,自赣入粤,蜿蜒南流,是近5000万人的主要水源,因此成为岭南大地的母亲河、家乡河。

  东江之美,美在绿色生态。它所流经的三角洲水系通达、河流星罗棋布,促进了植被旺盛生长,碧峰点翠、小桥流水、水网阡陌交通绘出岭南水乡的秀美容颜。

  在东江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内,清澈的江水连接着古村落,原住民与原生态相依相偎。
  行至中上游,处处绿水青山。新丰江水库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水库,因四季皆绿,处处是绿而得名“万绿湖”。

  下游漫步,碧道弯弯曲曲,湖光水秀,这里有惠州西湖的碧水盈盈。
  因为这大好的生态肌理,让“健康水生态”东江实至名归,东江中上游水质常年维持在Ⅱ类以上,下游水质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水质常年维持在Ⅱ~Ⅲ类。

  碧水东江还孕育着客家族群和广府族群。客家地区河源、惠州和广府地区广州、深圳、东莞的发展,就是倚江而居、与水相依的历史。客家“围龙屋”、惠州“东江菜”、东江麒麟舞、东江赛龙舟、惠东渔歌、东莞摸鱼歌等文化习俗,承载着当地居民和外出游子的乡土情怀。

  新中国成立后,时代赋予了东江独特的乡情。东江作为香港的主要水源,成为众所周知的“政治水”,寄托着香港对祖国母亲的眷恋。1965年3月1日,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的东深供水工程建成通水,带着祖国母亲温暖的东江水流进了香港千家万户。

  兴水除害、守护安澜,东江水旱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是广东江河治水史的一个重要缩影。东莞大堤、惠州大堤等防洪屏障的构筑,守护住干流中下游、西枝江下游的城市和人民安全;新丰江、枫树坝及白盆珠等一大批水库建成,有效缓解了中下游洪枯流量和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的问题,为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奠定良好基础。
  自《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实施以来,全省首个流域性水量水质监控系统在东江流域建成使用,形成了蓄丰补枯、汛蓄枯放的水资源调配模式,确保东江连续枯水年有水可调,流域及对港供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东江流域实行库堤结合、泄蓄兼施、以泄为主、蓄丰补枯、统一调度的治水模式,基本解决了常遇的洪、涝、旱、咸、潮等灾害,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正渐渐成为“防洪保安全”更加有力、综合利用最富成效的安澜之河。
  城市依水而兴、因水而荣。认识东江还需要登高望远、极目远眺它的浩瀚,在它的空间走向与汹涌波涛中聆听发展的强音。东江流域广州东部(天河、黄埔、增城区)、河源、惠州、东莞等地依靠东江水健康发展,深圳、香港两地通过调引东江水实现跨越式发展,成就了经济繁荣、人民富裕。东江水以占全省约18%的水资源量,支撑着全省约32%的人口用水和40%的经济总量,是名副其实的“经济水”。目前,东江的优质水资源已成为流域内外受水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能,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如今的东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态健康,环境优美,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东江正朝着“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目标迈进,努力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家乡河,谱写新时代江河保护治理新篇章。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