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治水兴水,让“百千万工程”成色更足

来源:南方+ 发布日期:2025-02-07
字体: [大] [中] [小]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高新沙水库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高新沙水库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国家水网骨干工程—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要求“广东要把水资源优化配置抓好,加快全面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推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尽早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广东河网密布,水系纵横。如何以水为媒、兴水之利?近年来,从除水害到兴水利,从解决用水问题到水资源优化配置,从河道管理到江河湖库系统治理,南粤之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久前,水利部公布了2023年度国务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结果,广东再获“优秀”等次,实现“十四五”三连优。

  “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全省水利系统突出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聚力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奋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安全保障。”广东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立新表示。

  连续两年投资超千亿元

  破解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广东的水资源丰富,但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不均衡问题:北部丰富,中部、西南部匮乏,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布局不匹配。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千百年来更是饱受区域性、季节性缺水之苦。

  为了解决粤西百姓的用水问题,2022年8月31日,总投资超600亿元的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以下简称“环北广东工程”)开工。这项工程从西江干流云浮段引水至雷州半岛,供水范围涉及湛江、茂名、阳江、云浮4市,输水线路总长490.33公里。

  这是广东迄今为止引水流量最大、输水线路最长、建设条件最复杂、总投资最高的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将造福1800万人,彻底解决雷州半岛千百年来苦旱问题。目前,环北广东工程二期总体方案和建设计划也已开始实施,试点项目开工建设。

  2024年6月1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开始供水,可有效解决广州南沙、深圳、东莞等地生产生活缺水问题,并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受益人口超3200万。这个投资超300亿元的巨无霸民生工程,攻克了长距离深埋引调水工程智慧建管关键技术等多项技术难题,填补多个行业空白,创造多项全国纪录、世界之最。

  王立新介绍,广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立足水资源时空均衡配置,系统谋划水网“纲、目、结”,水网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纲”,指的是全省“五纵五横”水网主骨架——以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等五大江河为“五纵”,以东深供水、珠三角水资源配置、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珠中江水资源一体化配置、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等重大引调水工程为“五横”。

  如今,广东水利建设全面提速——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广东水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谋划了总投资超1.3万亿元的省级水网骨干项目。在全国率先出台水利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水网先导区建设成效显著,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评估成绩在全国名列前茅,茂名高州市入选全国第一批县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名单,东深供水工程入选全国首批标准化管理调水工程。

  2023年广东水利建设投资首次突破千亿元,全年完成水利投资1006亿元,落实、完成投资规模均居全国第一,是4年前的3倍。2024年预计完成投资仍将超千亿元,意味着广东水利投资将连续两年超千亿元规模。

  未来,随着一条条跨区域输水通道穿山越岭,一座座水库助力实现水资源的跨期调节、以丰补枯,广东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人口经济重心与水资源重心“错配”等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做好“水文章”

  破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对于粤西特别是雷州半岛来说,环北广东工程不仅仅是一个供水工程,也将是美丽蝶变的新起点。

  王立新表示,通过工程建设、区域高质量发展、生态建设“三管齐下”,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地城乡百姓的生活和工业用水问题,还将新增灌溉面积,推动这里的特色产业发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让农村群众喝上放心水,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也关乎“百千万工程”的成色。如今,全省建成了一批农村供水工程,实现了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特别是针对100吨以下、供应人口1000人以内单村农村供水工程存在的管理不善和水质水压水量不稳定等问题,通过“三同五化”改造提升逐步加以解决。

  “比如对地处偏僻、人口较少的村庄,采取县域统管、以大带小、‘肥瘦’搭配、专业帮扶等措施,进行标准化改造,提高供水保障水平。”王立新介绍。目前,农村规模化工程供水人口覆盖率提升至87%,县域统管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提升至8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3%。

  对水资源丰富的广东来说,既要做好“水安全”文章,也要用好水资源发展“水经济”。

  走进江门开平市大沙镇大塘面村,沿着大沙河水库碧道一路过去,环库碧道露营基地、候鸟咖啡店和品茶室一应俱全,引来游人如织。旺盛的人气,让村民吃上了“生态饭”,在家门口创业就业。2023年,村民市集营业额已达130万元。

  江门是全省两个全域水经济试点市之一。如今,广东正以“10+2”省级水经济试点(10个试点项目+2个全域试点市)模式探索发展水经济,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城乡“绿色资源”向“绿色经济”加速转化,其中不少都位于粤东西北地区或者县域,如河源万绿湖优质水利用项目、肇庆广宁县“翡翠湾”绥江碧道文旅项目、揭阳普宁市南溪水乡田园项目等。目前,试点累计完成投资36.6亿元,其中社会投资占比超90%。

  做好“水文章”,让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水利保障更加有力。

  以绿美广东为引领

  打造幸福河湖的广东样板

  每逢周末,众多居民游客前往广州市黄埔区南岗河边休闲游玩。清澈的河水、大片的草坪、地处城中央的便利位置,让这里成了遛娃和露营的好去处。

  南岗河是广州市黄埔区的“母亲河”,全长24.12公里,源起山区、穿越广州科学城核心城区、汇入东江,是岭南都市穿城河流典型代表。

  然而多年前,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南岗河的水生态环境曾一度恶化,水质降至劣Ⅴ类,河道淤塞严重,且面临上游山洪、中游内涝、下游风暴潮的多重威胁。

  破局从体制机制开始。2016年以来,黄埔区全面建立河湖长制。在南岗河,黄埔区将防洪排涝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刚性约束,率先开展规划建设项目洪涝安全评估,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从源头破解城市洪涝污染治理难题。通过推行“四洗清源”、网格化治水、雨污分流整治等工作,南岗河水质实现从劣Ⅴ类到Ⅲ类以上的显著提升。

  南岗河约20公里碧道全线贯通,周边汇聚了1300多家“四上”企业和大量的科研院所,成为闪耀粤港澳大湾区的“金丝带”“活力带”“幸福带”。2023年10月,南岗河成为全国首个通过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设成效评估的幸福河湖建设项目。

  省河长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设立了五级河湖长3.8万名,成立五大流域河长办。2018—2022年,广东河湖长制工作连续5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推动河湖治理管护不断提质增效。

  在此基础上,广东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全面铺开万里碧道、绿美碧带和幸福河湖建设。截至目前,广东完成碧道建设7111公里,建成了广州南岗河、汕头莲阳河2宗全国幸福河湖项目,重点推进32宗省级绿美碧带、29宗省级幸福河湖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广州派潭河、湛江大水桥河和云浮大南河等3宗全国幸福河湖项目。

  近年来,南粤江河湖库越来越美,大都市里的“小幸福”越来越多,成了百姓的普遍感受。

  利用冬春枯水时节开展水塘河道清淤,对于改善水生态环境、保障来年春耕灌溉和防洪度汛都具有重要作用。在肇庆四会市地豆镇水车村,清淤疏浚后的何礼河清澈见底,为这个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增色不少。

  四会市河湖管理服务中心专门成立了水务清淤工作站,通过组建专业化队伍,运用机械化手段,负责农村地区中小河流、灌排沟渠的清淤工作,实现淤塞河渠“有人管”“有钱管”。不久前,四会市河湖管理服务中心获评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在全省各地,去冬今春,广东累计投入70.8万人次、完成清淤5324万立方米,为水塘河道“舒筋活血”,一大批淤积多年的水塘、河道、灌渠等得到清理。

  不久前,广东2024年第2号总河长令《关于建立水塘河道清淤常态化工作机制的令》签发。广东建立水塘河道清淤常态化工作机制,擂响了新一轮水塘河道清淤工作的战鼓。

相关附件:
往上 往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