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之美,映衬时代之美。江河之兴,折射国家之兴。新中国成立75年来,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在治水兴水、保水供水、管水护水的征程上,广东水利同样披荆斩棘,走过75年光辉历程。从除水害到兴水利,从解决用水问题到水资源优化配置,从河道管理到江河湖库系统治理,南粤之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水利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系统谋划广东水网建设,重点推进一批水资源配置和防洪工程建设,大力提升农村供水、农田灌溉保障能力,创新打造万里碧道、绿美碧带,建设幸福河湖、发展绿色水经济……广东步履铿锵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治水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广东实践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治水之患,疏民之忧
75年,广东水利经历了从弱到强,从缺损到牢固的水旱灾害治理之路。
岭南独特的地理气候禀赋,致使广东台风、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平均每年登陆广东的台风有3.7个,水旱灾害防御任务繁重。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千疮百孔、破碎不堪的水利设施,广东水利人积极采用堵口复堤、联围筑闸、修筑水库、加强排涝等措施,提升水利设施防御能力,建成了北江大堤、樵桑联围、东莞大堤等一批大江大河重点堤防工程。
从1987年至今,广东对防洪工程体系开展了三轮大规模建设,提质升级。1987年~ 1997年,广东结合实施省江河整治议案,先后对韩江、漠阳江、鉴江等10多条江河,以及佛山大堤、中顺大围、樵桑联围等重点堤围进行了全面整治和防洪达标加固。
2003年~ 2010年,广东实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对293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进行除险加固,2010年基本完成。全省地级以上市城市防洪标准基本达100年一遇以上,县城防洪标准基本达50年一遇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进一步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建成了韩江高陂水利枢纽、潖江蓄滞洪区,加固了西江干流治理等一批江河堤防,完成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100多座、海堤达标加固1311公里、中小河流治理1.85万公里等。目前,广东正压茬推进清远市黄茅峡水库建设、梅州市长潭水库扩建、大湾区堤防巩固提升和东江、北江、韩江、鉴江干流治理等工程前期工作,持续夯实江河安澜的防洪工程体系“硬基础”;同时,不断增强防汛“软实力”,加强河道洪水预警、水库洪水预警、山洪灾害预警,建成水文监测站点4415处。
水安则民安,民安则国昌。经过75年发展积累,广东在滔滔洪浪中筑起坚不可摧的水旱灾害防线。2018年以来,防御应对了142轮强降雨、30个台风。尤其是成功防御“山竹”“摩羯”超强台风和北江流域“22·6”“24·4”特大洪水,有效应对粤东地区60年来最严重的3年连旱,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兴水之利,解民之渴
75年,广东水利走过了从少到多、从匮乏到均衡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之路。
广东水网密布、河湖众多,雨量丰沛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干旱缺水时常发生,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多年来,广东水利人改造山河,修建了新丰江水库、高州水库、鹤地水库、南水水库、潮州供水枢纽等多座大中型水库和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广州西江引水、广州北江引水、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湛江市引调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大力提升供水保障水平。修建了东深供水工程、竹仙洞水库、竹银水库等港澳供水生命线,安全、优质对港对澳供水累计约322亿立方米,为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提供了坚实水利支撑。
“要把水资源优化配置抓好”——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时,对水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快全面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推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尽早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广东水利人牢记嘱托,全力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构建“五纵五横”(以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干流为“纵”,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珠中江水资源一体化配置工程、东深供水工程为“横”)的水资源配置骨干网,构建覆盖受益人口超7600万人的广东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至今,广东建有水库7596座、总库容454亿立方米;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已建成通水,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和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二期进入全面施工阶段,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三期、珠中江水资源一体化配置、深汕特别合作区引水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广东水资源配置格局全局性优化、供水保障能力大幅度提升。
扬水之惠,润民之心
75年,广东水利走过了从劣到优、从分散到统一的农村水利提升之路。
喝水难,曾困住广东很多贫困地区百姓的生活。为了解决农村群众饮水问题,广东水利人翻山越岭找水源、连管道,先后经历了农村饮水解困、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自来水、全域集中供水全覆盖、农村供水“三同五化”改造提升五个阶段……逐步实现了“有水喝”到“喝安全水”,再到“喝优质水”的饮水提质过程。至今,全省农村供水工程约1.5万宗,农村供水规模化率提升至85.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9%以上、水质合格率连续三年超过90%,全省县域统管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81%,一座座标准化、现代化水厂和纵横交错、互联互通的供水管网,构筑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让广大农村群众喝上了“放心水”。
汩汩清水流入百姓心田,灌溉了万顷良田。多年来,广大干部群众挥洒汗水、勠力同心,建成了以湛江雷州青年运河、茂名高州水库、韩江粤东、韶关南雄盆地为代表的一大批大中型灌区工程,更涌现出佛山桑园围、云浮罗定长岗坡渡槽等一批具有历史意义的灌溉工程遗产,形成了较完备的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网络,滋养了全省2340万亩农田。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大中型灌区379宗,设计灌溉面积1551.82万亩,经过多年投入建设与管理,耕地有效灌溉面积率提升至80.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535,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降低至50%以下(全国平均为62.2%),为我省粮食安全生产、农业节水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广东还是小水电大省,已建小水电站数量居全国第一(9847宗)。近年来,绿色小水电以绿色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全省累计创建62宗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1352宗安全生产标准化农村水电站,积极打造肇庆市广宁县、广州市从化区小水电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挖掘小水电多方面价值,探索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现实通道。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小水电差别化上网电价政策,为复苏河流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赋水之能,造民之福
75年来,广东水利踏出了由旧到新、从传统到现代的改革创新发展之路。
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广东水利人始终坚持开拓进取、大胆创新,议案治水开全国先河、以水养水为全国首创……近年来,在全国率先高位谋划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聚力实施“851”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各项水利改革成效显著。
——五级河长来了,河湖重焕生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广东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人口爆增,不少河湖也在这期间逐步变黑、变臭……
党中央、国务院2016年部署全面推行河长制,2017年部署实施湖长制。广东积极响应落实,设立省市县镇村五级河湖长3.8万名,全省护河志愿者超104万人,构建了“党政领导、河长主导、部门协同、流域统筹、齐抓共管”的治水兴水大格局。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五清”“让广东河湖更美”等专项行动,累计清理整治“四乱”问题超1.51万宗。去冬今春开展水塘河道清淤,累计清淤5324万立方米。创新打造万里碧道和绿美碧带,累计建成碧道6938公里,2024年推动32宗省级绿美碧带建设。建成广州南岗河、汕头莲阳河等全国幸福河湖项目,2024年推动29宗省级幸福河湖建设……曾经污染最严重的茅洲河、练江涅槃重生,水质得到根本好转。
——管水机制优了,治理效能提升
为推进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广东打造流域治理新模式,先后成立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等五大流域管理机构,强化流域综合管理保护。以流域管理机构作为项目法人,牵头推进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西江干流治理等一批流域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有效统筹协调跨界河湖管理工作。
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上,完成10.7万宗小型水库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国家级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数量全国第一;全省小型水库标准化管理全覆盖,5166座小型水库实现专业化管护;2023年完成131宗大中型水库、167宗大中型水闸和1524千米3级以上堤防工程的标准化任务……水利工程管理效率和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用水约束严了,人水和谐共生
广东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不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率先出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推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作为水权改革试点七个省(区)之一,领先出台全国首部规范水权交易管理的省政府规章——《广东省水权交易管理试行办法》。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创新开展水效领跑者城市引领行动,联合主办两届全国节水产业创新发展大会,5市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推动“长牙带电”的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用全国6.6%的水资源量,保障了全国8.9%人口的用水需求,支撑着全国10.9%的GDP。
——内生动力强了,经济“活水”转化
为增加水利投入,广东始终积极拓宽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机制。通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广东在水利投融资方面,首创“以水养水”“贷款治水”。1987年,广东把东深供水工程水费收入的一部分返投于水利建设;1993年,顺德市向中国银行贷款1000万元用于水利建设。同时,也探索出以地换堤解决堤围建设费用、依法收取水利规费等多项创新举措。当前,广东纵深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水利领域政银企合作,开展“节水贷”融资服务,建立水利项目融资双向选择机制,向金融机构、企业推介总投资超600亿元的水利项目。近年来,全省年度水利投资规模呈现快速增长,从2019年的33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006亿元,4年增长了205%,成为全国首个超千亿元省份,2023年水利投资财政投入与市场融资比例接近1:1,有力推动水利建设良性发展。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广东立足资源禀赋良好、市场广阔的先天优势,创新绿色水经济发展,积极搭建省水经济促进会平台,成功举办万里碧道系列涉水赛事活动,推进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部署实施“10+2”省级水经济试点项目,试点规模超100亿元,积极打通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开创生态好水转换为经济活水的“广东实践”,推动众多水经济相关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广东大地生根发芽。
万里江河,奔腾不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东水利人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结合“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向着水利高质量发展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中展现水利新作为!
【一线案例】
加快实施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二期
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二期(以下简称“环北广东工程二期”)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家水网建设部署,助推雷州半岛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而谋划的重大工程。
环北广东工程二期通过实施三项工程,加快构建江、河、湖、库、塘、池相互贯通的区域水网,致力将雷州半岛苦旱之地打造成独具热带风情的绿美幸福半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水利实践的广东样板。其中,雷州半岛百库千塘万池输水储水网络工程充分利用现有库塘池和水系,通过连网、加固改造等措施,构筑互联互通的输水储水网络,优化配置雷州半岛水资源配置,提升水资源综合保障能力。雷州半岛灌区工程对标国家现代化新建大型灌区的标准,建设450万亩灌区,其中新增灌溉面积18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65万亩。绿美雷州半岛水美乡村建设工程结合输水储水网络和灌区建设,打造成为一碧千里、水脉相连、良田万顷、果香馥郁、海韵旖旎、宜居宜游的绿美幸福水乡。建成后,将有效解决雷州半岛水资源短缺问题,长远解决雷州半岛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匹配问题。
目前,廉江市安铺镇、遂溪县岭北镇、雷州市沈塘镇、徐闻县城北乡四个试点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
【数读】
水利建设投资从1950年的1111万元到1006亿元,名义增长超过9053倍。
水库建设从1957年的中小型水库219座到建有水库7596座,增长了约34.7倍。总库容454亿立方米,增长了26.3倍。
江海堤围从1949年的4424公里到建成1-5级堤防17625公里,增长了约4倍。
全省共有大中型灌区379宗,灌溉面积从1950年的442万亩到1551.82万亩,增长了3.51倍。
全省洪涝(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从0.43%下降到0.15%。
近3000万人告别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供水规模化率提升至85.2%。自来水普及率、水质合格率稳定在99%和90%以上。
2014年至2023年十年间,全省用水总量由443亿立方米下降到400亿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由65立方米下降到29.5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40立方米下降到15立方米。
安全运行港澳供水生命线,累计对港供水295亿立方米,相当于650多个深圳水库,累计对澳供水27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