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不舍昼夜,奔流不息,润泽粤港。
在广东,有这样一条江!
她,始于九州山川,阅尽香江春色,滋养并成就了美丽的东方之珠。
她,跨越千里山河,以宽厚的河床和流淌的脉动,托起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深圳,成就了40年的辉煌,助力小渔村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她就是东江,聚藏着广东全省约18%的水资源量、承担约28%的人口用水,支撑约48%的GDP。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江河,她所支撑的GDP超粤、港两地总额半壁江山。
溯源东江!她是珠江流域三大水系之一,发源于江西寻乌县,之后一路南流、入谷穿峡,一路雄风、穿越广东,在东莞虎门注入南海,全长560多公里。
瞭望东江!她以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两岸人民,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东江承担沿线河源、惠州、东莞、广州东部,以及流域外深圳、香港近4000万人饮用水重任。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广东努力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思路,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倾全情、尽全力,悉心呵护东江,让东江生态优良、碧水长流、润泽粤港,造福人民,演绎一个个动人故事。
不堪重负 直逼红线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珠三角成为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而珠三角的经济重心,则集中在其东部的东江流域及供水区内,由东江提供水资源保障。
此外,东江还肩负流域外香港(近8成用水来源于东江)和深圳(近9成用水来源于东江)的供水重任。
因此,东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大,开发利用率非常高,超过38%以上,逼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广东开发利用强度最大的江河。
如此重担之责承于一江之水。东江,已不堪重负!
由于东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大,导致东江各种问题日益突出。枯水期流量锐减、咸潮上溯、生态恶化,严重影响流域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2004年及2005年的冬春之交,东江干流惠州段,流量骤减。“当时水位很低,市民可卷起裤脚,到江中捞鱼和捡东西。”惠州市水务局毛新春介绍说。
由于水位低,惠州市自来水厂无法抽水,严重影响城市供水和市民生活,不得已而被迫在自来水厂取水口下游,垒砌沙包,临时筑堤,抬高水位,应急抽水。同样的时间,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东江下游的东莞市。
“由于东江水位低,咸潮大举入侵,越过我们的自来水厂,咸度(原水氯化物含量)最高达1855毫克/升,超标(国标为250毫克/升)6倍以上,我们不得不暂停取水,其中最下游的水厂停机达41小时。”东莞市东江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生产经营部经理翟炽强介绍说。
受咸潮影响,自来水厂无法正常生产,导致东莞大面积低压供水甚至停水,严重影响工商业和市民生活。
“咸潮影响期间,我们都要购买和使用桶装水,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东莞市市民李女士回忆说。
随着流量减少,咸潮不断上溯,东江流域的其他地区,供水和生态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保护东江,为东江减负,已刻不容缓!
分水减负 扎紧笼子
面对不堪重负的东江,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要求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东江生态和供水安全。
省水利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多次组织专家赴东江流域开展调研、召开研讨会,寻求解决对策。
通过调研和研讨,专家们一致认为,解决东江水安全问题,最核心的是控制水资源开发总量,提高用水效率,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扎紧用水护水制度笼子;最关键的是将水资源开发总量,分配到流域内各市及相关供水区,倒逼各地控制用水,减轻东江负担,保护东江水生态、水安全。
经过专家论证,在对东江流域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等控制性水库(电站)按照防洪、供水、发电的顺序进行联合调度、优化运行的前提下,正常来水年份可供东江河道外分配使用的年最大取水量为106.64亿立方米。
为此,省水利厅联合相关部门编制了《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简称《东江分水方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一届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于2008年印发并于当年10月15日实施。
《东江分水方案》是在确保对港供水安全以及河道内生态基本用水、全面节水和充分利用非常规水源的前提下,以广东省境内东江流域内可供东江河道外分配使用的年最大取水量106.64亿立方米为分配对象,按照防洪、供水、发电的顺序优化水库群调度情况下,安排流域内各市及相关供水区取水量指标。
此外,《东江分水方案》明确,流域内各地级以上市政府根据年度水量分配计划和水量调度方案,负责其行政区域内的取用水总量控制和出境重要控制断面水质控制目标管理,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约束性指标进行考核,确保出境重要控制断面水量和水质达到控制指标。也就是说,《东江分水方案》要求各地不但要控制好水量,还要保护好水质。
《东江分水方案》的颁布实施,为流域各地用水节水护水,扎紧制度笼子,戴上“紧箍咒”,有效促进东江减负,保障水安全。
水量调度 时空均衡
《东江分水方案》的出台,为东江减负、保障水生态、水安全提供了最佳方案。但要落地实施,还要做大量工作。
专家指出,《东江分水方案》所确定的最大取水量为106.64亿立方米,是在对东江流域内的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等控制性水库(电站)群按照防洪、供水、发电的顺序进行联合水量调度、优化运行的前提下推算出来的。
因此,落实《东江分水方案》,必须进行水量调度。
新丰江水库是广东最大水库,库容达130多亿立方米,是东江水量调度的主力水库。广东省水利厅供图
“为了实施水量调度,我们建成全国首个水量水质实时双监控系统,对东江干流及主要支流55个主要监控点的雨量、水量、流量、水位、视频等重要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并按调度计划对流量、水位进行调控,对各市交界断面还增加水质监测。”广东省东江流域管理局(下称“东江局”)局长廖征红说。
广东在东江流域建成全国首个水量水质实时双监控系统,为东江流域水量调度,保障东江生态和供水安全将发挥重要作用。邹锦华摄
站在东江局三楼监测大厅巨型屏幕前,只见屏幕左边显示流域内各监测点的实时视频。屏幕右边显示流域各监测点平面分布图,移动鼠标至相应的监测点,水量、水位、流量等各种实时信息立马显现,一目了然,为水量精细调度提供技术支撑。
“在实施水量调度后的前2年(即2008年和2009年),我们仅在枯水期进行调度,调节控制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等控制性水库下泄流量,发现可供调度的水量有限,调度空间不大,效果不是很明显。”东江局相关负责人说。
后来,东江局通过总结经验,决定从2010年起,把调度时段由枯水期扩大至汛期,实施全年水量调度。
“我们最终确定在确保防洪安全和水库运行安全的前提下,通过预测来水及科学调度,让水库汛期多蓄水,最大程度实现雨洪资源化(将雨水、洪水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把汛期的水蓄存于水库,在枯水期调度使用,最大程度实现水资源时空均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要。”东江局水资源科科长吴文娇说。
水量调度涉及上下游、左右岸,水库群与取水户等各种关系,水库何时放水、放多长时间、放多少水,才能确保流域供水和生态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考验着水文专家和调度人员的智慧和水平。
“经过水文计算、实践摸索和专家论证,我们确立了水量调度原则,即保障惠州博罗水文控制站流量达320立方米/秒(安全流量)以上,东江流域、特别是下游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就能得到非常好的保障,这是我们水量调度工作一直关注的重点和目标。”惠州市水文局副局长刘金凤介绍。
为做好水量调度工作,东江局每年2~3月组织力量编制当年汛期水量调度计划,8~9月编制枯水期水量调度计划,并定期召开水量调度工作会议,组织有关单位进行会商,协调水量调度相关事宜,确保水量调度工作有力有序进行,实现空间均衡,保障流域全年供水和生态安全。
婉拒项目 保护生态
“现在新丰江水库的水,常年保持在Ⅰ~Ⅱ类水质,清澈湛蓝,我们为此付出艰苦努力,婉拒了很多工业项目,目的是保护好东江水生态、水资源。”河源市水务局局长张金城说。
新丰江水库是东江流域三大水库之一,是广东乃至华南地区最大水库,库容近139亿立方米,也是东江水量调度的主力水库。
为保护好东江水生态,确保一江碧水顺利南流。东江流域内各级党委政府和群众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合力护水,作出巨大努力。
在碧波万顷的河源新丰江水库,水库水体清澈湛蓝,水中鱼类清晰可见。据河源环境监测站监测室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每个月都会开着小艇,带上水质分析仪在库区采样,监测66项数据是否超标。从2007年开始监测以来,水库的水从来没有低于国家Ⅰ类标准。
河源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说,为了保护新丰江水库这盆水,河源市做出巨大牺牲,婉拒了500多个总投资600多亿元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工业项目落户。
据河源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河源市已经累计投入23亿元用于东江水资源保护。
对东江水的保护,惠州市也没少下功夫!
近年来,惠州市多管齐下加强东江水质保护的工作。包括新建污水处理厂、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加强东江水生态系统保护、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开展河涌整治等。
“为保护东江水质,惠州市多次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其中有一年就否决了179个项目,否决率达11%。这些项目投资至少1亿元以上,有的高达几十亿元。”惠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加大治污工程建设力度,减少排入东江干流的污水,是保护东江水的最有效措施。惠州市为此兴建了74座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截污管网近1500公里,日处理能力达148.55万吨;建成2座生活污泥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达1080吨。
世界工厂——东莞,其治污保水力度前所未有!
“东莞对保护东江水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也是竭尽全力。”东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东莞这样说,也是这样做。
据了解,为最大程度减少石马河流域污染对东江水质的影响,东莞市近年投资7.08亿元在石马河流域建成12家污水处理厂,投入3.6亿元改扩建流域内桥头、谢岗等5家污水处理厂,每年处理污水约2.19亿吨,出厂水水质达到国标一级A标准。完成流域7镇截污次支管网专项规划编制,建成截污主干管网163.78公里。
此外,为保护东江水和东深供水工程供水安全,广东先后出台了13部法律规章。为保护一条江出台13部法律规章,在全国实属罕见。
除了在东江沿线加强保护外,广东还将保护范围延伸至东江流域三大水库库区,出台了《广东省东江流域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水库库区水资源保护办法》,为加强东江流域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水库库区水资源保护,保障东江供水和生态安全提供法律依据。
由于东江沿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齐心护水,东江始终保持良好水生态,水质优良,为支撑和保障粤、港两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东方之珠 系于东江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夜色深深灯火闪亮,东方之珠整夜未眠┉”。一曲《东方之珠》,唱出香港的繁荣与辉煌。
这份繁荣与辉煌的背后,离不开东江水的支撑与保障。
提起饮用水,香港人不会忘记东江,因为他们每天喝的水,近80%来自东江。
上了年纪的香港人,更不会忘记上世纪60年代发生在香港、险些使之成为一座死港、臭港的特大水荒。
香港三面环海,历史上饱受淡水资源奇缺的困扰。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市民每4天供水一次,350万人的生活陷于困境,20多万人逃离家园。水荒使香港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血浓于水。香港水荒引起祖国的极大关注,更牵动了共和国总理的心。1963年12月,经周恩来总理特批,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建设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引东江之水济香港同胞。
“让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在这场人与自然的较量中,数以万计的工程建设者饱含激情投入艰苦奋战,开山劈岭、凿洞架桥。规模宏大的东深供水工程历时一年后宣告建成,它将东江水沿石马河倒流83公里并将水位逐级提高至46米后,进入深圳水库,再经3.5公里长的输水涵管送入香港供水系统。
1965年3月,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向香港供水,满载祖国人民深情厚谊的东江之水越山而来,彻底终结了香港严重缺水的历史。
有了东江水的支撑和保障,香港经济社会发展一日千里,迅速成为世界“购物天堂”、全球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成就了美丽的东方之珠。
1963年,香港遭遇特大水荒,市民每4天供水一次,350万人的生活陷于困境,20多万人逃离家园,香港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险些成为死港、臭港。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1964年国家拨款3800万元,并用1年时间建成东深供水工程,将东江水引至香港,彻底终结香港缺水历史,从此香港发展一日千里,成为美丽的东方之珠。图为香港维多利亚港。邹锦华摄。
东江之水 托起深圳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40年来,深圳GDP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19年的2.7万亿元,增加1万倍,年均增长20.7%,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城市第五位,财政收入从不足1亿元增加到9424亿元,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
这一历史性跨越,东江水功不可没、不可或缺。
“现在深圳的饮用水,近90%来源于东江。”深圳水务局副局长钟伟民说。
深圳原是边陲小镇,境内河流又小又短又少,水资源匮乏,1996年前,深圳饮用水主要靠东深供水工程及深圳境内有限的水资源,用水非常紧张,人们不会忘记曾经饱受缺水煎熬的日子。
1991年,广东出现秋冬春连旱,旱情特别严重,江河水位锐降,东江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水位,东深供水工程运行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深圳供水严重不足,市民用水和生活大受影响。
曾在当时深圳市政办公室(自来水主管部门)工作的曾思远介绍,当时为了解决群众生活用水,只好动用消防车到远处为市民运水,他和同事也加入为市民送水的行列,从消防车接水,帮市民提上5~6楼。
为有效解决深圳缺水问题,深圳市在原东深供水工程之外,于1996年启动了东部供水水源工程的建设,实施东深供水工程、东部供水工程双水源保障工程,其水源均来自东江不同位置。
长达130多公里的深圳东部水源工程,恰似横跨深惠的供水大动脉,每天,通过东部水源工程,清清的东江水川流不息,穿山越岭,长途跋涉,流进深圳千家万户,润泽着深圳这座神话般崛起的国际化城市。
目前,通过双水源保障工程取用的东江水量,占深圳全市饮用水量近9成。
东江之水,正以神奇的力量,托起深圳这座国际化大都市。
东江,在支撑流域外香港、深圳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支撑着河源、惠州、东莞、广州东部等沿线各市经济社会发展。她以占广东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18%的水量,支撑约28%人口的用水和约48%的GDP。如果包括香港GDP,则东江水所支撑的GDP超粤、港两地GDP总量的半壁江山。
悠悠东江水,脉脉同胞情,大江款款南流,浸润粤港繁华与共。随着东江流域管理和保护措施的深入实施,东江水生态将更加美丽,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能力必将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