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孩提时亲水的美好记忆,不久将在广东越来越多河流重现!
今年起,广东万里碧道建设从省级试点向全省铺开。省政府近日正式批复《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下称《规划》),为广东碧道的总体布局描绘了清晰的蓝图。
省政府新闻办1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规划》出台有关情况时透露,按照“三年见雏形、六年显成效、十年新跨越”的总体目标,到2022年,广东将建成5200公里碧道,实现“万里”的目标;到2025年,建成7800公里碧道,全省重点河段碧道基本成形,营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到2030年,建成16000公里碧道,形成覆盖全省的碧道网络。
▶▷布局
重点建设十条省级特色骨干碧道
广东万里碧道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珠三角地区为重点,主要建设都市型、城镇型碧道。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主要建设乡野型、自然生态型碧道。
省河长办常务副主任、省水利厅厅长王立新表示,广东将着力构建“湾区引领、区域联动、十廊串珠”的万里碧道总体布局,重点建设珠江活力都会碧道、深圳现代都市示范碧道、环湾滨海碧道、岭南田园水乡碧道、潭江侨乡碧道、东江饮水思源生态长廊、西江大河风光黄金水道、北江南岭山水画廊、韩江潮客文化长廊、鉴江画廊魅力蓝湾等10条省级骨干特色碧道,建设任务涵盖了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
“上述10条省级骨干特色碧道将串联沿线各类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点和重要城市功能区,差异化营造特色主题。”王立新说,十廊串珠成链,构建“融入自然、品味文化、共享健康”的休闲游憩网络,彰显广东美丽河湖。
《规划》还提出,以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五条大江大河流域范围,以及基本覆盖珠江三角洲流域的珠三角地区范围为主要对象,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主干水系碧道,包括:大湾区岭南魅力碧道网、东江饮水思源生态长廊、西江大河风光黄金水道、北江南岭山水画廊、韩江潮客文化长廊、鉴江画廊魅力蓝湾。
这些诗情画意的碧道,将成为旅游的好去处。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龙家有表示,将以推进广东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助力万里碧道建设。鼓励各地以万里碧道为依托,五里一亭,十里一景,积极打造万里碧道相关的旅游景点和精品线路。
“广东还将引导碧道与绿道、古驿道叠加串联,完善省域绿道网布局,推进古驿道保护和修复。”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方为民透露,将利用碧道、绿道、古驿道等线性空间串联国家公园、自然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连接城乡郊野空间和城市内部公园系统,打造岭南自然文化遗产游径网络。
▶▷目标
2022年成为广东靓丽水生态名片
作为覆盖广东众多河流水系的庞大建设,《规划》将碧道建设分为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25年),中远期(至2030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在此过程中,广东万里碧道建设包括“5+1”重点任务,即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五大建设任务和共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一项提升任务。
到2022年,建成5200公里碧道,珠三角地区率先初步建成骨干碧道网络,万里碧道成为广东靓丽的水生态名片;其中,珠三角九市近期碧道建设总长度3313公里,占比64%。
到2025年,建成7800公里碧道,全省重点河段骨干碧道网络基本成形,基本覆盖21个地级以上市中心城区及县(市、区)城区、主要城镇的重点河段,营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到2030年,建成1.6万公里碧道,建成十条省级特色廊道等特色骨干碧道,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碧道网络。
展望到2035年,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广东全面呈现,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美好愿景。
前期的试点建设给碧道规划的编制及全省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王立新介绍,自2019年4月起,我省遴选“1+10”11个省级试点共180公里碧道进行建设,同时各地也纷纷开展试点建设,已建成约400公里的碧道,水碧岸美的生态效益和水岸联动发展的经济效益开始显现。例如,广州蕉门河、深圳茅洲河和大沙河、珠海天沐河、佛山东平水道、东莞华阳湖等都市型、城镇型碧道,贯通了水岸空间,形成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广州流溪河、清远连樟村、梅州石正河、茂名锦江画廊等乡野型、自然生态型碧道,则展现了农田、村落、山林等美丽的原生生态景观风貌,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需求。
▶▷保障
对碧道建设项目审批设立“绿色通道”
记者发现,各市碧道建设的指引也在《规划》中明确。在2022年各市的建设长度中,广州市(1000公里)、深圳市(600公里)、佛山市(500公里)在全省位居前三。
省河长办介绍,为保障《规划》实施,广东将把万里碧道建设工作纳入河长制考核,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本地区万里碧道建设负总责,各级河湖长对相应河湖的碧道建设负领导责任。
碧道建设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的,各地区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予以保障,并可按规定实施“点状”供地。对列入省、市碧道规划的政府投资项目,可直接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各地级以上市将对碧道建设项目审批设立“绿色通道”,实行“一家牵头、一窗受理、一张表单、并联审批、联合审图、限时办结、联合验收”的工作机制。将碧道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多渠道筹措碧道建设资金。对于财力相对薄弱地区,省将出台差异化政策,给予适当支持。
■焦点
建碧道如何避免“重景观轻治水”?
整治入河排污口、提升污水收集效能
河流水质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建设万里碧道,如何确保水环境能持续改善,避免出现“重景观,轻治水”的状况?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陈金銮说,万里碧道以“碧水”为魂,通过碧道建设,可以倒逼水污染防治,有效增加生态缓冲带,规范设置和管理入河排污口,减少入河污染物。《规划》将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作为重要任务,提出要构筑河流自然生态廊道、实现河湖碧水清流等水生态环境目标。
目前,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河长办正在开展全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计划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建立排污口规范设立和管控的长效机制,支撑高质量规划建设万里碧道。
“通过建设万里碧道,可同时提升河湖环境景观品质,提升河流两岸土地价值,引导沿线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从源头上减少排放入河的污染物。”陈金銮说。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则表示,将继续提升碧道沿线污水收集处理效能,确保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积极推行污水处理厂、管网与碧道河湖水体联动,实现“厂、网、河(湖)”一体化、专业化的运维。
针对污染问题突出的练江、茅洲河、淡水河、石马河、东引运河等重点河流以及黑臭水体,《规划》提出综合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循环”等措施开展水环境整治。陈金銮透露,今年1—7月,全省71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85.9%,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创近年来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不仅有目标任务,还有指标约束。《规划》提出六个方面10个指标,其中都市型、城镇型碧道防洪达标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等均为约束性指标,均要求在2022年100%达标。
相关链接:全网最全的广东万里碧道一图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