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这是脍炙人口歌曲《春天的故事》的一段歌词。
歌词里,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这其中,就包含深圳这座现代化新城。
40年前,深圳还是边陲小渔村。是改革开放的东风,使小渔村一跃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可是你知道吗?这国际化大都市,也曾经缺水,闹过水荒。是深圳水务人的长期努力和默默付出,成功解决缺水问题,有力支撑深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这座缺水之城注入新的活力。
深圳水荒 另觅水源
作为一个地处南方沿海多雨的城市,深圳境内河流众多,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同时,深圳也是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原来,深圳境内既无大江大河流过,也没有大型湖泊。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深圳进入高速发展和人口激增阶段,一度还出现“水荒”。在最缺水时期,全市有26个住宅区的20万居民,断水近一周。
当时由于停水,市民三餐不得不靠盒饭、矿泉水维持。如厕只能到一里外的公厕解决。此外,水荒还在社会上引起了连锁反应,市中心每天只能供水3到4小时。深圳市人民医院住院部甚至因停水,医疗器械、用品都无法消毒而取消手术。
水是生命之源。这次大规模的水荒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到,深圳经济特区迅速发展带来人口激增,本地供水能力已远远不足。
“早在1991年深圳闹水荒时,就有市领导提出在东江引水。”深圳市水务局首任局长梁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1993年,深圳市成立中国第一个城市水务局,改变了“多龙管水”的局面,并开始“水务”市场化,走上高效破解深圳“水”难题的特区水务之路。与此同时,深圳市政府开始规划实施境外引水工程。
东引工程 五年建成
本地水资源不足,要长远解决深圳的缺水问题,决策者将目光转向位于深圳北面、东西走向的东江。
彼时,深圳东部的西枝江(东江支流)引水工程已勘测研究多年,随着工作的深入,省批准了深圳在西枝江取水流量为4立方米/秒的引水方案,但这一取水流量远远达不到用水需求。于是,深圳市又考虑在东江干流引水方案。
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深圳在西枝江取水4立方米/秒、在东江取水11立方米/秒,然后汇合通过输水管路到松子坑水库的大型跨流域引水方案(深圳东部水源工程)正式获批。
于是,深圳市随即成立东部水源工程建设指挥部,由市水务局局长任指挥长。经过反复比较和模型试验,引水工程的取水口最终选定在惠阳水口镇北部的廉福地以及西枝江的老二山,引水线路从东北向西南贯穿惠阳市中部,进入深圳市坑梓镇松子坑水库,全长56.66公里。
东江取水口
松子坑水库
由于引水线路大都穿越丘陵、山谷,最终选定输水建筑物以开挖隧洞为主、埋设压力箱涵为辅的输水方式。其中,隧道长达32.56公里,五座渡槽共长1654米,埋设钢筋混凝土压力箱涵达13.85公里,铺设输水管道达7.65公里,并搭建一座长达951米的倒虹吸管桥。
倒虹吸管
泵站无疑是引水工程的“主力引擎”,这样的引擎工程全线便有四座。分别是水口镇廉福地的东江抽水泵站,西枝江老二山抽水泵站,永湖泵站,以及坑梓镇松子坑坝下的獭湖泵站。
实践证明,以隧道为主的引水工程,安全、稳定、便于管理,减少了征用土地,造价也比压力箱涵少一半,只有管道造价的四分之一。
1996年11月30日,深圳市东江水源工程正式开工,总投资达37亿元。经过五年的紧张施工,这项深圳市的“生命线”工程于2001年12月28日正式竣工运行,且一次性通水成功。总投资5亿元的二期工程亦于2010年11月完工通水。
深圳市东部供水水源工程开工典礼(1996年11月30日)
深圳市东部供水水源工程通水仪式(2001年12月28日)
东部供水水源工程(二期)通水仪式(2010年11月26日)
至此,深圳缺水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深圳市水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东江水源工程共供水7.15亿立方米,而该工程自建成通水以来,累计已为深圳供水80多亿立方米,为深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