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广州市防洪(潮)排涝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的正式获批,为广州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城市,实现防洪排涝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科学划定防洪保护区与分级分类设防标准体系。《规划》根据洪水威胁来源及影响范围,将广州市域范围划分为广州中心城区防洪(潮)保护区、珠江河口滨海防潮保护区、东江北干流防洪保护区、流溪河中下游防洪保护区、增江下游防洪保护区、两涌一河防洪保护区等6个重要防洪保护区,并根据不同保护区的人口及洪涝安全现状设置了城市治涝标准,乡镇、村庄治涝标准以及农田治涝标准三级防治标准,提高防洪排涝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是创新洪涝减灾体系总体布局。根据外有流域洪水过境、内有本地暴雨致涝、北有山区洪水入城、南有台风暴潮侵袭等不同水患成因,基于“千涌通百川、三江护安澜”水系格局,提出针对广州市地形的“上蓄、中泄、外挡”的防洪体系总体布局。“上”依托西、北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东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在辖区上游进行拦蓄;“中”通过广州市辖区内江堤达标加固安全行泄流域洪水,确保分洪通道畅通;“外”以联围为单元开展海堤达标加固,抵挡南海台风暴潮。
三是系统构建多维度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根据流域洪(潮)水特性、广州市防洪保护区分布情况、自然地理条件,《规划》针对性提出以堤防为主的防洪(潮)工程体系建设,同时以105个排水片区为单元因地制宜构建“内河涌-调蓄工程-排涝泵站”排涝工程体系,确保重要防洪保护区的防洪安全。
四是健全全链条防洪非工程措施保障机制。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不断完善防洪“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系统,支撑全市防洪排涝业务应用。重点推进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落实河湖空间管理、强化洪涝风险防控、健全工程运管机制,构建系统完整、协同配套的制度体系,不断提升洪涝治理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