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广州:全力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建设节水产业高地

来源:广州市水务局 发布日期:2025-04-14
字体: [大] [中] [小]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近年来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的多重挑战。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广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积极探索超大城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路径,着力打造全国节水型城市标杆和节水产业高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广州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过境水资源1856亿m³,本地水资源量76亿m³,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量404m³,不到全省的1/3、全国的1/4,城市用水主要依赖过境水,存在季节性、工程性缺水的情况,加之城市化进程中用水需求激增、水环境容量趋紧,传统粗放用水模式难以为继。自2013年开展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以来,广州市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持续满足广东省双控指标要求。据初步测算,2024年用水总量为39.6亿m³,万元GDP用水量13.05m³(比2020年下降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8.8m³(比2020年下降39%),均达到省考核要求,连续6年获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测评优秀等次。2021年,广州市被命名为“国家节水型城市”;2022年,水利部等六部委发文公布广州市黄埔区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广州市入选国家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重点城市。2023年,广州市荣获“广东省水效领跑者城市”;广州市11个区全部完成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任务;广州市黄埔区入选全国23个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优秀试点城市。2024年,流溪河流入选全国唯一流域水预算管理试点。

  一、构建“全链条”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完善节水顶层设计。2018年以来,全市严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用水总量与强度控制红线,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推动经济社会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2022年印发“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管控方案,严格执行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先后制定《广州市水务管理条例》《广州市供水用水条例》等法规制度,出台计划用水管理、节水设施“三同时”、节水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印发实施节约用水规划、节水行动实施方案。2025年2月,印发实施《广州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构建完善的节水政策体系,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科技赋能智慧节水。积极推广用水节水数字化管理技术和平台,广州自来水“智慧水务云平台”于2022年投入运行,该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从“水源到终端”的全面感知。考核激励双轮驱动。实行节水考核评价制度,将节水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区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范围,对取得显著节水效益的个人或单位给予奖励,持续推进节水载体建设,已累计创建约3800个节水载体。

  二、打造“立体化”节水场景 树节水型城市标杆

  全市用水总量和强度实现“双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推动工业节水减排,重点针对火力发电、纺织印染、石油化工等行业,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工艺和技术,加大循环水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近年来非电力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90%以上。推动农业节水增效,推进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加强农业节水设施建设,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5,全市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稳步提高,有效促进农业节水增效。推动城镇节水降损,推进智能水表改造,建成投产国内首条智能水表自动生产线,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6.88%,产销差控制在14.3%,同比2020年下降4.37个百分点,损失水量较2020年日均减少约27万m³。

  三、创新“多元化”市场机制 大力发展节水产业

  广州积极响应国家要求,开展一系列工作摸查底数、发展节水产业。鼓励合同节水。积极培育节水服务第三方企业,推动合同节水管理市场发展,为用水单位和供水企业提供节水载体建设、合同节水等服务。2024年,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广州市自来水公司项目入选水利部合同节水典型案例。推进非常规水利用。再生水多元化利用,广泛将再生水用于河涌生态补水、建设工地用水、工业冷却用水、商业汽车美容、市政园林绿化等方面,2024年全市再生水利用量102960.35万m³,再生水利用率达38.6%,其中用于工业生产的再生水量约4322万m³,累计完成5个工业用水大户再生水利用示范项目。加大企业扶持力度。统筹财政资金支持节水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产业标准体系研究、重点项目引进等,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推广“节水贷”等金融服务,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积极投入节水全链条。培育、扶持和发展节水社会组织,创建节水文化展示窗口,引导公众广泛参与节水活动。

相关附件:
往上 往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