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水务局认真落实省、市水塘河道清淤工作部署,截至2025年2月10日,已完成清淤水塘306个、农田排灌沟渠197公里、河道362公里,清淤488万立方米。
一是分级分类,精准施策。根据水体区位、清淤技术要求和难度,将水体清淤分为三个层级:农村水体为第一层级,每年安排清淤,每五年全面疏浚一次;城镇水体和江河湖库分别为第二、三层级,由各级水务、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港务及林业园林部门负责指导和采用多种疏浚技术,精准识别影响水环境和行洪安全的淤积问题。结合水污染防治和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水塘河道清淤,将简易清淤和日常管理纳入村庄清洁行动统筹推进。
二是科技赋能,高效推进。探索“智能无人机+水塘河道巡查”新模式,实现河道全面监控和淤泥精准识别。开发适用于多种场景的水下清淤机器人,已累计清理淤泥超1500立方米,显著提高工作效率与安全系数,较传统方式作业时间缩减30%,作业人员减少50%,推动清淤工作向智能化、高效化发展。水下清淤机器人已取得11项专利授权,荣获多个奖项,并被专家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打造清淤“智慧样板”。
三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生态清淤,将淤泥“三化”处理:有机淤泥“堆肥化”还田还绿,沙石淤泥“辅料化”围堤筑坝,优质淤泥“建材化”服务建设。清淤同时注重生态修复,配套开展景观、绿化、文化及生态等建设,做到“清淤一条、美丽一条、造福一方”。每年至少检查20%的排水管网,2024年累计检查1.4万公里,清疏约4.9万公里,清淤6.8万立方米,所有通沟淤泥送至处理站(日处理360吨),有效控制污染外溢。
四是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利用新闻媒体、报刊、网络平台、宣传栏等融媒体平台,开展清淤宣传报道百余次,发放倡议书上万份,提高清淤工作知晓率和参与率,发动全民参与清淤。将清淤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民间护水队、“河小青”志愿者在日常巡河中关注水体淤积情况,及时向属地反馈。清淤工作开展以来,累计发动30余家社会单位投入2438万元支持清淤,发动党员、群众超5000余人次参与清淤,其中白云区以黄龙、黄生等为代表的个人自发、自费清淤河段超200条,形成示范效应,营造“人人出力清淤泥、个个建设美家乡”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