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汛期,东莞市暴雨、洪水早发多发频发,先后遭受11轮强降雨袭击和2个台风影响,天气呈现出“开汛早、汛期雨量破纪录、龙舟水偏重、强对流天气频繁、台风影响轻”的特点。
2024年罕见水雨情
总降雨量位列历史首位。2024年汛期,东莞市降雨天数达118天,排名历史第三;暴雨日数17天,为历史同期最多。全市总降雨量2412.3毫米,位列历史首位;4月累计雨量614.9毫米,为常年同期3倍,突破历史极值;6月3日南城1小时降雨量达140.5毫米,突破历史极值,超百年一遇。
河道超警洪水频发。石马河、寒溪河等主要中小河流发生8次超警洪水。在东江5年一遇洪水的顶托作用下,峡口水闸连续45小时无法开闸,樟村水闸连续40 小时无法开闸。
水利工程蓄水多。2024年,全市117宗水库总蓄水量为14763万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偏多10%,其中8宗中型水库蓄水量为8159万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偏多2.5%。
筑牢水旱灾害防御底线
构建责任落实机制
落实33个镇街(园区)城市排水防涝安全责任人,明确全市118宗水库、65座大中型水闸、93座中型泵站、5级以上堤防防汛“三个责任人”,并开展全覆盖培训。
修编《东莞市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工作规程》,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应急机制。
扩大易涝点三人小组值守范围,在原来9个严重易涝点的基础上,梳理汛期内涝风险较大区域,完成69个易涝点“一页纸”预案,进一步落实三人小组责任。
建立隐患排查机制
抓实汛前、汛中、汛后防汛综合检查和专项专业排查,建立镇街及管理单位自查、市级部门抽查、专家组专项检查的动态隐患排查机制。
2024年汛期,镇街及管理单位共出动约2100人次对4544处防洪工程、排水防涝设施进行巡查排查,自查发现隐患122宗,市级部门以及专家组共出动254人次,检查发现隐患30宗,其中重大风险隐患18宗。
完善决策支持机制
充分依靠水文技术支撑,对东江、石马河等重要中小河流进行预测预报,汛期市水务局和水文部门累计制发简报快报224份、预报10份,通过微信群、短信和粤政易等平台发出防御预警信息约10万条。
组建一支涵盖水文、水工、排水等专业在内的54人水旱灾害防御专家库,为调度指挥提供决策、技术支持。在“8·21”期间,市水务局共派出技术专家10余名,抢险车2台,及时有效处置道滘、石碣挂影洲等紧急突发险情。
强化调度指挥机制
2024年,共调度水利工程190次,河道、水库共预腾空调度6000万立方米,重要水库累计拦洪量1.4亿立方米,调度成效显著。其中8月21日,通过精准调度松木山、同沙等骨干水库、南畬塱排站、峡口水闸等骨干闸泵,共拦蓄和分流洪水5596万立方米,最大程度减轻了寒溪河流域、城区片的洪涝灾害。经评估,通过水利工程的联合调度,有效降低了仁和水常平段漫堤的风险,实现了横沥、东坑、常平、茶山、石排等地减淹面积3427平方米,减淹深度83厘米,减淹时间6.8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