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广州市发布“创建美丽河湖,打造靓丽羊城”首批优秀案例,其中番禺区市桥水道入选。市桥水道是番禺区的母亲河,全长38.6公里,岭南画派、水上飘色和鳌鱼舞等岭南水乡文化在此生根发芽。番禺区通过实施河长领治、污涝同治、水岸共治、协同善治、标本兼治,市桥水道水质提升至Ⅱ类,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白鹭成群、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网红打卡的靓丽风景线。
一是高位统筹,协同推进系统治理。由区委主要领导担任市桥水道河(湖)长,并成立市桥河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指挥部,区政府领导担任指挥部领导小组组长(主任),统筹推进市桥河水系综合整治工作,形成“领导挂帅、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治水格局;全面梳理摸查市桥水道的具体情况,制定市桥水道“一河一策”、大龙涌口国考断面“一断面一策”,开展流域内“一河两岸”行动和“百千万工程”建设,推进市桥水道水系治理与改善工作,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和属地镇街,对市桥水道沿岸的违法建筑进行拆除,对沿岸非法砂石堆场、“散乱污”场所开展联合执法整治,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违法风险;编制基于生态流量保障的水量调度方案,制定水系水利工程联合调度工作方案,通过闸坝联合调度、生态补水等措施,保障市桥水道的生态需水量,实现市桥水道水系和砺江河水系共65条河涌和49座水闸的单向流;推进村居雨污分流改造,实施城中村截污纳管改造工程,最大程度剥离雨水和污水,逐步实现市桥水道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二是控源截污,实现河涌水质华丽蜕变。建成前锋、中部、钟村等3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63.2万吨/天。建设桥南净水厂、中部净水厂(二期)、南站地区净水厂,对市桥水道流域两岸138个排污口进行整治,持续开展市桥水道公共排水管网“查清修”工作,全面提升排水管网运行效能。出台《番禺区河湖周边过度群养家禽污染整治工作方案》,开展4000亩及以上集中连片鱼塘养殖尾水治理和河湖周边群养家禽污染整治及养殖池塘尾水检测,严格监管尾水排放。通过综合治理,流域内截污管网覆盖率达100%,市桥水道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全区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8%,市桥水道流域水环境质量由劣V类跃升至II类,2023年全年大龙涌口的国考断面水质均为Ⅱ类,实现河涌水质华丽蜕变。
三是生态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进高质量碧道建设,建设过程中注重保留河涌直曲线结合的岸线线型,保持河涌直弯道、深潭、浅滩、陡坡等自然生态格局的多样性;高标准开展海绵设施建设,建成随处可见的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实现雨水的调蓄、净化和收集回用;因地制宜实施生态堤岸建设,对河湖自然形态进行保护修复,避免人工截弯取直;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严格落实伏季休渔和禁渔期,推进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更新《番禺区植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番禺区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科学清除外来入侵物种。共建成优质碧道11.9公里、生态缓冲带2.36公里,目前番禺区生态流量保障率达100%,流域水土保持率96.7%,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夜鹭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鹈鹕再次在市桥河流域出现,展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美好景象。
四是多措并举,构建长效管护机制。全面建立市桥水道流域区、镇(街)、村3级河长体系,严格落实《广州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考核办法》,执行纵向到各镇街、横向到部门、具体到河湖长的考核机制;制定《番禺区水政监察员管理办法》,聘用熟悉片区情况的工作人员,分片分区开展巡查,实现涉水违法行为早发现、早遏制、早打击;全面落实《市桥水道水系“水更清”行动计划》《市桥水道水更清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等,组建区级巡河督察队,对河涌开展日常巡河督察,推进河涌问题风险预警,针对问题突出的河涌书面交办并发送提醒函,落实“巡检-发现问题-整改”长效管理机制;引入智慧水务和智能管理技术,打造雁洲水闸智慧监控系统、厂网河一体化信息系统,多项指标实时动态监测和远程控制,实现监测数据可视化、预报预警精准化、调度管理自动化,全面提升水系信息化管控水平。
五是以水为脉,传承岭南千年文化。有机融合碧道建设与特色龙舟文化,在丹山分洪闸、三桥桥底、景观桥桥底处设置水文化涂鸦,建立多处水文化载体,厚植番禺水乡特色文化底蕴;在水道沿岸打造南山古庙、景观大桥桥下空间、湿地节点、莲湖湿地公园节点、滨水平台、市桥三桥桥下空间等6个景观节点,成功为流域内群园、沙墟陈尚书祠2处文物申报市级保护单位,为番禺人民英雄纪念碑等14处文物申报区级保护文物单位;充分利用流域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优越的生态条件,以市桥碧道线性开敞空间作为媒介,联动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滨水经济带建设,初步形成以珠宝、零售、互联网为主的强大上下游产业链,成功孕育海大集团、佳都科技、海鸥住工等上市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