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湾涌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关一带,是西关片区湿地和水系的总称,集雨面积约3.85k㎡,明涌段长约2.7km,后因改为污水暗渠深藏地下。迎亚运时期,荔湾区着力推进荔枝湾涌揭盖复涌,复原荔枝湾水系格局,极大改善城区景观环境,成为广州河涌改造的典范。13年过去,设施老化、照明不足、养护不够等问题日渐显现。
2023年,荔湾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从解决涌边夜间照明、出行安全等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出发,在听取属地街道社区、周边居民群众、两代表一委员和原荔枝湾涌综合整治工程设计专家等各方意见后,本着节约原则,启动实施荔枝湾涌滨水环境整治工程。
工程以微改造的手法,通过开展空间优化、驳岸修补、功能照明、绿化美化、文化标识等,尽量保留河涌岸线原貌,对沿岸滨水环境进行优化改造提升,恢复西关水文化和老广州传统生活形态,努力为群众营造更加舒适、安全的滨水生活环境,不断提升群众治水幸福感和获得感,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以水环境破题,夯实荔枝湾生态本底
旧时荔枝湾涌上泊着许多渔家小船,灯火通明,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荔湾因此而得名。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工业迅猛发展,荔枝湾涌部分河道被填埋占用,部分河段被掩盖成为暗渠,水质也遭受污染。“黄梅时节,红荔枝头”的“岭南第一景”从此埋进地下,“荔湾渔唱”的美景戛然而止。
水是荔枝湾的基底。只有水质好了,沿岸绿了,环境美了,才能更好传承水文化,市民才会亲水、乐水、爱水、护水,畅享优质水生活,方能水到渠成发展水经济。
荔湾区利用荔枝湾涌开门见河的天然优势,坚持河长领治、部门联治、社会共治,积极破解中心城区水务工程施工难、交通疏导难、管线迁改难等重大难题,攻坚推进荔枝湾涌揭盖复涌、岸线整治、流域清污分流、污水系统升级改造、防洪排涝体系完善、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等综合性整治工程,实现荔枝湾流域清污分流、截污闸常年开启。如今,荔枝湾涌水质稳定达到IV类水标准,片区防洪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重现“荔湾渔唱”和“水秀花香”的动人美景。
本次荔枝湾涌滨水环境改造将水系资源与西关文化有机结合,项目围绕高质量推进荔湾湖公园片区建设管理专项工作,以历史记忆和生活温度为切入点,通过穿针引线、串珠成链手法,生动演绎沿岸老桥梁、老场景、老地名、老荔枝、老符号等在地文化符号,以荔枝湾涌“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千年水脉,串联荔枝湾景区和泮塘五约、永庆坊、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接续古荔枝湾“海山仙馆”“红云十里”的文脉,复兴西关文化,再现“荔湾渔唱”美景,打造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西关水客厅”。
以水生活解题,拓展城市滨水空间
此次微改造,以桥入街,除了桥身本体以外,以桥头、桥底、驳岸空间改造作为引导市民游览荔枝湾及加强周边街区联系的重点,以人的活动为中心,增强体验感和舒适度,做到还岸于民。
改造针对周边老街区开放场所少、缺乏亲水公共空间等问题,将沿岸原封闭、闲置空间变成开放活动场所。改造后新增时敏广场、多宝广场两处桥头广场,时敏桥、柔济桥两处桥下空间和十二桥文化口袋公园,在周末和节假日起到聚人气的作用。
时敏广场:时敏广场改造,把原密集遮蔽、多高差的入口空间变成通透疏朗的桥头广场,扩大公共空间面积,优化无障碍功能,提供畅顺通达的交往场所,注入文化标识、特色铺装等精细设计,唤起老居民记忆。
多宝广场:多宝广场改造,则将日久失修、潮湿地滑的错落空间优化为多宝桥头的珍贵开放场所,保留无障碍功能,为游人提供驻足休憩的开放共享台阶,种植造型斜飘冬青与宫粉紫荆增强广场空间与多宝桥、紫荆驳岸的联系。
新增十二桥文化口袋公园,将无人使用的器材空间变为讲述十二桥故事的口袋公园,创造河涌与街巷入口联系之眼,为街区居民提供日常休憩场地,十二桥文化地刻吸引游人停留,四季皆清凉的座椅设计为居民提供更多休息设施。
亲水驳岸在保留原有栈道的基础上贯通改造,新增安全提示栏杆、提示照明、警示牌等,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散步路径,拉近市民与荔枝湾涌的距离,把原来长满杂草不足1m的隐蔽临时路变为3m宽的安全步道,打通2个滨水步道断点,形成步道、绿化、驳岸的多层次亲水公共空间。
沿线绿化采用通透的植物配置手法,打开沿线密闭场所,重要节点配植阴生花境,植物搭配兼顾四季景色变化,春赏花、夏遮荫、秋观叶、冬看姿,给游人沿线放松惬意的感受。
本轮改造主要对柔济桥至多宝桥段的两岸照明进行优化,优先保证亲水步道功能照明,补充步级安全、驳岸提示、广场补光等,让过去的摸黑出门改善为安全散步夜环境;其次,更换老化灯具,调整扰民的彩光和迥异光色;最后,对码头、桥梁、重要建筑等进行点缀式照明,唤醒水乡文化记忆,擦亮荔枝湾夜游品牌。
以水经济答题,转化河湖生态效益
荔枝湾涌改造后,将荔湾湖、西关大屋、永庆坊等重要景点进行串联,实现片区融合,带来休闲与旅游的大量人流。在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西关文化片区热度创新高,8天累计接待游客达到119.6万人次,其中永庆坊片区客流量超百万(达106.3万人次),同比增长106.4%。
荔湾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自古水系发达、河网密布,素以“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和“水秀花香”而著称,珠江干流从城区中间穿流而过,加上大坦沙岛,形成了“一江三岸、百里河涌”的水系格局。水既塑造了荔湾千年商都的内在基因,也折射出荔湾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
近年来,荔湾区全力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江河安澜、秀水长清、人民幸福的生态荔湾。水安全保障网构建形成,建成以堤围为单元、以河涌水闸和排涝泵站为主的防洪(防潮)排涝体系,打造驷马涌(荔湾区)和大坦沙两个海绵城市示范片区,整治内涝点17个,近几年全区未发生主干道路、节点式、大面积的内涝问题。
水生态环境大幅改善,累计完成48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建成1690个达标排水单元,新建污水管网近500公里,黑臭水体全面消除,省考东朗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新建水秀花香碧道73公里,鱼翔浅底、水清岸绿的优美水环境初步形成。
供用水管理体系提档升级,顺利完成城中村水改工作;实施老旧小区供水改造3.4万户,打通群众用水“最后十米”,让13万余市民喝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以河湖长制为引领,整治村级工业园67个,查处散乱污染源724宗,拆除涉水违建43万平方米,实现治水工作效能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