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广州:2022,广州水务高质量发展一直在路上

来源:广州市水务局 发布日期:2022-05-27
字体: [大] [中] [小]

  近年来,广州市治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市民对治水成效认可度高。全市各级河长上下协同、履职尽责、以身许水,形成了铁腕治水合力。

  目前,河湖长制、节水、海绵城市建设、碧道建设等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全面深入推行河湖长制工作

  2022年,广州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持续推动河湖长制工作走深走实、有能有效,不断提升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努力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为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坚实支撑。

  制度机制不断健全完善。修订了《广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办法》,完善河湖长制考核评价和激励问责机制,增加了对区级河湖长和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市直成员单位的考核内容,考核结果纳入相应绩效考核体系。市河长办成立水环境应急处突工作组,及时有效应对水环境治理中的突发问题。

  工作责任持续压紧压实。3月31日,市委书记、市第一总河长林克庆组织召开市水务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传达全省河湖长制暨水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听取黄埔、番禺、从化区总河长述职,要求深刻认识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的重要意义,强化河湖长制,提高河湖管理保护能力和水平;强调要落实2022年第1号省总河长令部署,制定发布2022年第1号市总河长令,全面部署开展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等工作。市副总河长先后召开2次市河长办主任会议,对河湖长制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重点治水任务稳步推进。开展网格化治水整治销号,推进全市2.79万个排水单元达标建设,开展443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巩固深化涉水违建整治工作,继续巩固国省考断面涉及75条劣Ⅴ类一级支流治理成效。2022 年计划完成200公里以上碧道建设任务,各区上报已建设碧道总长度 60.75公里;紧盯中央环保督察重点案件,今年1月成立了市级打击非法洗砂洗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进落实广州市整改工作措施,3月31日开展第一季度专项联合执法行动。

  开门治水氛围更加浓厚。联合团市委、市教育局、市科协等单位制订《“一起来巡河 共筑清水梦”“河小青”护河志愿行动工作方案》,全市范围内印发张贴《小微水体污染问题有奖举报》海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全市范围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活动,在微信端策划7天签到抽奖活动,微博微信发布了《公民节约用水行为规范》《云节水、云护水,广州“世界水日”宣传活动走进学校》等16篇节水科普推文。组织少年宫小河长东濠涌巡河活动、石榴岗小河长开学第一课、海珠涌巡河既水文化挖掘活动共3场线下活动,约200人参与,开展中国水周线上游园活动共666人参与,获2万余次使用次数。

  尽管成绩斐然,广州市的河湖长制工作仍面临着水环境治理成效不够稳固、激励措施不够完善、少数基层河长履职流于形式等不足。对此,广州市水务局针对性提出三项工作计划:

  一是进一步完善机制措施。组织到各区和市直成员单位开展专题调研,重点掌握各单位河湖治理保护措施及成效、河湖长制体制机制运行情况、河湖长制工作推进中难点问题等“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针对性优化强化河湖长制工作措施。

  二是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加快修订印发《广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办法》,完善对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市直成员单位和区级河湖长的考核,持续压实压细各成员单位、各级河长工作责任。

  三是进一步加强跟踪检查。充分发挥统河长办统筹协调作用,加大水环境问题暗访检查,及时曝光典型问题,做好问题任务分办督办,推动解决重难点问题,促进各级河湖长和职能部门履职尽责,严格激励表彰和问责追究。


  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广州市始终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贯彻落实国家、省、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深入推进节水工作,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广州市被命名为“国家节水型城市”,花都、增城区通过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复核。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89.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与2015年比较下降约74%。广州市在节水方面主要采取了强化顶层设计、层层落实重点任务、加强监督检查、创新节水宣传等有效措施:

  健全法规体系,强化顶层设计。组织编制《广州市非常规水资源利用规划》《广州市节水管理办法》《广州市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推动节水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坚持多措并举,落实重点任务。跟进落实全市节约用水规划、节水行动实施方案,确保按时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完成天河、白云、黄埔、南沙、海珠、从化区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并向省水利厅申请验收。深化中心六区节水“放管服”,梳理管理对象,优化管理流程。收集用水基数调查表,按用水定额核定月度用水计划;在节水载体建设环节严格对标省用水定额标准。11个区级水行政主管部门,15个市局直属单位完成水利行业节水型单位建设。联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召开节水型企业和园区建设线上培训会议,共建成32家节水型企业,2家省级节水标杆企业。

  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责任落实。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的节水监督检查。接受珠江委、省水利厅开展重点监控用水单位节水监督检查。加强对区的节水监督检查。完善节水监督考核机制,制定节水管理监督检查表,现场检查11个区22家用水单位,提出整改要求,督促落实整改,提升各区节水管理水平。制定节水管理工作年度考核表。结合河长制湖长制考核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完善节水相关考核内容和指标,提高考核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建立节水评价台账,并按要求登记录入省水资源管理系统。

  创新节水宣传,号召全民节水。联合各区举办节水主题宣传活动、召开节水主题培训、在中小学开展节水进校园宣传活动。此外,动员社会各方积极投稿,在中央、地方和社会媒体刊登节水主题稿件。抗旱防咸保供水期间,邀请权威专家、学者科普旱情咸潮知识,以市节水办名义发布全市节约用水倡议书。

  面对目前广州市节水政策法规体系有待完善,节水管理专业队伍有待建立,节水精细化程度不高,节水任务清单和节水潜力仍不清晰;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全省排名靠后;再生水利用方式单一、利用程度不高,城镇供水管网漏损偏高等问题,广州市水务局表示,下一步将统筹实施《广州市节约用水规划》《广州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印发一系列相关管理办法,完善节水法律法规体系,加快推进节水管理专业队伍建设,编制高质量发展节水工作方案,全面梳理节水工作任务清单,评估各行业节水能力,挖掘节水潜力。围绕中央和省市对节水工作的部署要求,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四个重点领域,以黄埔区为重点,申报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促进再生水利用,全面补齐节水型社会建设短板。同时,建立健全各部门节水工作机制,严格节水监督考核,加强节水载体建设,注重过程指导,提升节水成效。推进节水信息化系统建设,确保各区有序开展节约用水和计划用水管理。


  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入选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成为全国首批20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中唯一一个超大城市。广州市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中,在建设项目的策划、设计、建设、验收、管理中,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健全区域系统化建设机制,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成国家示范城市建设任务。

  一是不断加强机制体制建设。保证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强化协同、系统推进、科学谋划,形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的空间总体布局,积极探索建设路径,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示范工作目标任务。2022年4月下达了海绵城市建设任务书,把示范建设任务分解到年度计划、落实到项目,确保按期、保质完成。目前,地方法规《广州市排水条例》已施行。其次是完善建设项目全流程管控,目前已累计印发实施包括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竣工验收、运行维护等阶段项目管理文件80余项。

  二是不断完善城市涉水工程体系。广州市紧紧围绕“城市内涝治理”这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需求,计划通过5年时间,完成132.4公里堤防建设,新建雨水管网126.8公里,新增提升泵站抽排能力1480.5立方米/秒,到2025年,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显著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坚持污涝同治,推进城市水系统功能修补和自然生态修复,逐步形成完整雨水收集、转输、排放系统,进一步提升城市水环境治理和人居环境水平。在源头上,实施2.6万个排水单元混错接改造和分流改造;过程转输中,实施443个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还原雨水通道功能;在末端上,划定1368条河涌水系控制线,纳入蓝线管理,拆除管理范围内违法建设,实施滨水碧道建设,推进河涌自然水位运行,腾出河涌自然调蓄空间。

  此外,为进一步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显示度,广州市根据“北部山区-中部都市-南部河网区”的地域特点,选取了驷马涌、东濠涌、知识城九龙湖等23个片区作为海绵城市建设典型示范片区。目前已完成建设方案编制,明确建设目标及建设项目清单,计划于2022年底、2023年底分别完成建设,打造一批体现广州城市建设水平的示范片区。

  三是加强支撑能力建设。对于构建智慧管控平台方面,目前广州已初步完成海绵城市建设信息化管控平台搭建,在信息化平台录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并按月更新项目进展情况,夯实建设项目的全流程管控,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构建建设项目可追溯、可倒查、可跟踪的海绵城市建设管控体系。而对于建立日常监督抽查和达标区域评估机制方面,通过常态化抽查和达标区域评定机制,不断压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提升海绵城市建设水平。


  全力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碧道

  广州市按照“一年试点建设、三年大见成效、七年基本建成”的目标,构建“溪—涌—河—江—海”多层次,北部山水、中部现代、南部水乡三片区多节点的广州特色千里碧道格局,绘就千里长卷、最美广州。碧道规划提出:到2022年底,全市建成碧道长度不少于1000公里;到2025年底,全市建成碧道长度不少于1500公里;2035年底,全市建成碧道长度不少于2000公里。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碧道891公里。广州成功上线全省首条“有声碧道”,通过互联网云技术,让广大市民不限时空畅享碧道的高颜值、畅听碧道的深内涵和感受碧道独特魅力。

  实践证明,万里碧道显现了对水污染防治、水安全补短板、水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提升、改善民生、拉动经济的综合效应,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强大的牵引作用,是有限生态空间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综合载体。

  碧道牵引水污染治理成效明显。通过碧道建设,水质优良河段长度明显增加。建设后的水质优于Ⅲ类水(含Ⅲ类)河段长度增加了18公里;全面消除了碧道河段黑臭水体,碧道河段生态流量(水位)得到有效保障,实现碧水畅流。黄埔区水声涌碧道利用上游水声水库合理调度水资源,因地制宜设置多处雨水花园、下沉绿地,便于雨水的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稳定保障生态流量。天河区猎德涌碧道通过前航道片区合流渠箱清污分流工程,拆除猎德涌口截污堰,新建一条雨水管进入华工西湖,结合周边的雨污分流改造及广深铁路渠箱清污分流、实施水质提升等措施,全面消除水体黑臭。

  碧道推动了河道防洪安全的提升。结合中小河流治理、海堤达标加固、大江大河防洪工程建设、内河涌整治等工作,碧道所在河段堤防全部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南沙区灵山岛岛尖碧道结合超级海堤建设,运用“宽度换高度”的理念,打造水岸与城市空间相融合的生态堤,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采用“强排+自排+调蓄”的排涝体系,形成了完整的生态排水网络系统,建成后防洪潮标准达到200年一遇。

  碧道有力促进了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通过碧道建设开展生态修复,改善了“三面光”硬化渠化形态,恢复了自然河流状态,“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美好景象常驻羊城大地。南沙区凫洲水道碧道利用海洋、滨海湿地、原生态红树林等资源,创新建立了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有效解决“堤防围城”的景观负面效应,增强了河流的生态功能。白云区白云湖碧道构建以沉水植物为主,沉水、挺水、浮叶植物共生,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水下森林”,强化吸收水体氮磷等污染物;后期通过投放大型底栖动物、滤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形成良性循环的水生态食物链,进一步提升水体透明度,构建健康稳定的水生态系统。

  碧道弘扬保护了特色水文化。通过碧道建设,新建慢行道长度109公里,新增串联特色资源点数量56个,碧道成为城乡居民休闲、锻炼、通勤的健康之道,成为人民群众享受美好生态环境的好去处。如增城区邓山村碧道从自身文化特色出发,系统整合挖掘了糖厂公园、滴水洲、同心桥等历史人文文化资源,以碧道建设和乡村振兴为依托,引进了观星小镇、邓山书院、AI智能农业区等多个商业项目,全方位注入康养、旅游、游学、文化创意等现代产业元素。番禺区市桥水道碧道文化资源丰厚,依托滴水岩森林公园、大夫山森林公园等重要景观资源及醒狮、龙舟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展现独具魅力的岭南水乡风情,通过碧道建设重塑水乡肌理,传承和弘扬番禺的传统文化,激活文化背后的经济价值。

  碧道建设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碧道建设推动了周边生活生产生态环境改善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全域旅游、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作用。增城区雅瑶河碧道作为增城开发区重点打造的滨水景观标杆项目,项目建成后主要服务于周边工厂技术员工及城市居民,进一步提高开发区企业周边景观形象,更高标准地定位企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荔湾区大沙河碧道将周边著名的城市农业公园、花鸟鱼虫市场、东西部扶贫产业园串珠成链,融入扶贫与乡村振兴元素,打造一条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特色体验路径,增进“碧道+农业”的多元发展,营造农业景观风貌的城市农业旅游打卡点,周边商户节假日收入大幅提升,实现了水乡文化和农业特色文化的整合提升。

相关附件:
往上 往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