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广州:市委党校调研广州碧道建设工作

来源:广州市水务局 发布日期:2021-09-13
字体: [大] [中] [小]

  碧道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广东探索。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广州市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按照“碧道十条”的准则,不断打造出一条条人水和谐的美丽水岸空间,累计建设碧道近700公里。

  碧道十条

  水清岸绿,三道一带,赏粤四季,广府特色,适老适幼,绣花功夫,新旧共生,缝合城市,经济适用,共同缔造。

  碧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已逐步成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好去处。

  近日,广州市委党校组织“第102期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以深入开展对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研究为契机,专题调研广州市碧道建设工作。

  调研组一行专程赴都市型示范碧道——阅江路碧道进行现场考察,并在新时代驿站开展座谈交流。市水生态建设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调研组详细介绍了碧道概念及内涵,省、市碧道建设规划、技术及评估要求,并就广州市碧道建设重点、难点及如何建设特色鲜明的优秀碧道进行了深入交流。

  近年来,广州碧道建设以水为主线,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基本要求,充分挖掘河流水系的生态价值、游憩价值、历史人文价值、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

  通过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广州市致力于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千里碧道,实现“千里长卷、最美广州”,助力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

  水资源保障

  全市各区积极推进实施水资源保障,因地制宜推进河湖水系连通,恢复河涌、坑塘、河湖等水体自然连通,进一步确保河道畅流不息。

  水安全提升

  南沙区凫洲水道碧道坚持防洪优先、自然生态,将外江堤防、城市碧道、公园绿地融合建设,确保外江堤防达到20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塑造“乐活花园、创意水岸、丝路海韵、生态绿心”四大主题滨水空间,同时预留未来继续完善城市配套服务设施的空间。

  水环境改善

  黄埔区细陂河是广州列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112条河涌之一,以碧道建设为契机,黄埔区通过拆除违建、截污纳管、拓宽河道,对一河两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并在满足防洪的前提下,营造多样的河流驳岸形式,种植净水、引鸟型水生植物,利用植物、亲水平台、栈道来打造多样的景观节点,给周边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憩场所。

  水生态保护与修护

  海珠湿地碧道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通过强化10大湿地功能、调整10类非湿地功能,建设垛基果林湿地,修复潮间带鸟类栖息地、鱼类栖息地、昆虫栖息地等3类自然生境,塑造四季体验、全天体验、水陆体验的3种碧道体验,湿地鸟类从72种增加到177种,昆虫种类从66种提升至325种,湿地碧道周边pm2.5比广州全市平均水平低20%左右。

  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

  增江碧道通过贯通沿江赌点,丰富公共休闲配套设施,串联山体公园景点,与政务中心、樱花园、圣皇洲广场、观海长廊串联形成滨水景观带;利用沿线10个码头,加强东西交通联系,打造水上观光游线,充分挖掘圣皇洲、樱花园、鹤之洲、初溪拦河坝等重要节点人文故事,把当地河道历史、水利故事、亲水需求与水文化、水生态、水环境等元素有机融合,讲述万里碧道“增江故事”。

  共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从化鸭洞河碧道坚持党建引领、政企共建,建立“政府投入+企业养护+村民参与”的三方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并把碧道建设与“中小河流治理”“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特色小镇”相结合;以河养河,在推动河流长制久清的同时带动乡村振兴、实施精准扶贫,走出了一条基于产业发展的生态、生产、生活融合的可持续治水之道。

  未来,广州将致力于加强协同发力,不断整合各类资源,提升建设、管理质量,建设最具特色的广州碧道。并通过多方引资引智的方式,积极引导释放集水域观光、生态自然、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碧道经济效应”,推动形成“碧道+(文旅、经济)”发展新局面,促进治水、治产、治城有机融合发展,推动优美水生态环境的共建共治共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相关附件:
往上 往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