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广州:市番禺区治水“速度”——四年消除50条黑臭水体

来源:广州市水务局 发布日期:2021-01-13
字体: [大] [中] [小]

  广州番禺区依江傍海、河网密布,自古是岭南水乡。2016年5月,广州市下达全市152条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其中番禺区黑臭水体有50条,2018年7月,番禺区39条黑臭水体被纳入住建部监管平台,要求2018年底前实现“初见成效”目标,2020年底前实现“长制久清”目标。任务之重、难度之大、时间之紧迫,史无前例。

  番禺区上下一心,将水环境治理作为全区中心工作抓紧抓实,全面打响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四年多艰苦治水,成绩斐然:50条黑臭河涌全部消除黑臭,大龙涌口、莲花山和敦头基等3个国考断面水质均达到三类水质以上,高于国考标准一个水质类别,换来了禺山大地河湖崭新面貌。


  强化治水机制,打好剿劣硬仗

  人们依水而居,文明因水而兴,水是番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也是彼时剿灭黑臭的难题。50条黑臭河涌,番禺区治水任务体量大、问题复杂。怎么治才能又快又有效?

  番禺区委区政府将“深化水环境治理”纳入区十件民生实事,全面落实河湖长制,50条黑臭河涌区级河长全部由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担任,番禺区河长办发布6道区总河长令,出台15项治水工作制度。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全区399名河湖长累计巡河134288次,发现问题19818个,整改问题19635个,整改率99.6%。同时,聘请了519名民间河长参与治水,构建起“河长领治、上下同治、部门联治、水陆共治”治水新格局。

  在治水思路上,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以网格化和排水单元“2套网格”划分作战单元,全面推进“洗楼、洗井、洗管、洗河”4洗工作,坚持“控(源)、截(污)、清(淤)、调(水)、管(理)”5字方针,实施“6清”(清理非法排污口、清理水面漂浮物、清理底泥污染物、清理河湖障碍物、清理涉河违法建设、清理两岸违规堆放物)专项行动。

  对辖区220条河涌及其支涌流域范围开展“洗楼”26.3万栋、“洗管”713.92公里,“洗井”67413个,“洗河”643次清理河道垃圾5.6万吨,完成清理整治“散乱污”场所25720家,;全面完成市总河长8号令下达的2249宗61.9万平方米涉水违建整治清拆任务;改造完成排水单元1400个,完成改造面积7372公顷,总完成率65%,超额完成广州市第4号总河长令60%的年度任务目标;新(扩)建污水处理厂5座,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34.5万吨/日,全区污水处理能力合计达到119.51万吨/日。

  在机制创新上,进一步完善水务、生态环境、住建、城管等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并实行区水务集团作为业主负责设计、监理和质量把关,镇街作为代业主负责组织实施的新模式推进治水工作。

  在资金保障上,采取由区水务集团牵头,实行“社会资本参与+政府补贴”模式,保证了治水资金及时到位。

  在督办落实上,采取市河长办督导组督办、区河长办协同督办、微信工作群实时督办、挂图作战督办、巡查河涌现场督办的全方位、全时段督办模式,确保黑臭水体治理高效推进。


  黑臭河涌“蝶变”:从臭水河到幸福河

  全区50条黑臭河涌已全面消黑除臭,过去的黑臭河涌变成如今的花香河道,一幅幅生态美景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番禺治水人啃下了一块块治水“硬骨头”,用自己辛勤汗水重塑着番禺岭南水乡的良好生态,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丹山河:

  丹山河是市桥河最大的一条支流,流经南村镇、市桥街、东环街、沙头街和大龙街等5个镇街,总流域面积28.15平方公里,主河长8.89公里,横贯番禺主城区。整治前丹山河因黑臭严重被市民称为“臭水河”。

  作为番禺区治理难度最大、问题最多的黑臭河涌,丹山河实行双区级河长制,区级河长由区委书记及一名区委常委担任,定期召开丹山河联席会议督导治理工作。

  治理丹山河的一个关键在于截污。丹山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主要对丹山河流域范围内新增或漏接的排污口进行完善,对沿线部分截污管高于合流管的管道进行整改,并沿西涌、捷进西路—西环路和禺山大道—平康路铺设10.119公里污水管道,将区域内污水收集后输送至前锋净水厂进行处理,实现晴天无污水排入丹山河及黄编涌,使河涌水质得到改善。

  告别“黑臭”后,番禺区对丹山河河道两岸功能及环境进行了提升。如今的丹山河碧波荡漾,两岸景色如画,成为了附近居民休闲好去处。

  雁洲涌:

  雁洲涌流经石碁镇、大龙街,长久以来,河涌两旁房屋林立,上游还有不少工厂,工厂排放的废水和村民的生活污水,让雁洲涌不堪重负,乌黑发臭。

  拆除河涌两岸建(构)筑物是雁洲涌治理的难点。当时雁洲涌约2公里范围内的河涌两边全是村民搭建的房屋,石碁镇派驻拆迁工作组,由镇领导亲自带队进村入户,对河涌两岸的建(构)筑物启动拆迁及补偿工作,属历史原因未能办证的给予适当补偿,属抢搭抢建的依法不予补偿。拆迁工作人员牺牲周末节假日休息时间,晚上也经常加班,深入开展动迁工作。镇干部、村党员干部、机关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及家属涉及拆迁的,做好表率,主动带头拆迁。最终,雁洲涌拆除了河涌两边的全部建(构)筑物,共拆除422宗、面积19609平方米,被番禺区委、区政府称为拆违标杆典范。

  如今的雁洲涌水清岸绿,村民又开始在河涌中划起了龙舟,夏日里还有村民下河涌畅泳。河涌两岸安装了护栏,修建了人行道,种上了木棉树,路灯也焕然一新,涌边的出租屋变得抢手起来,村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治水的成果。

  大山东涌:

  大山东涌贯穿大石街城中村植村村、大山村,村内有大石地铁站和在建的广佛轻轨大石站,由于大山东涌所处的位置,其所面临的问题更复杂、更难,使得其治理难度比番禺区内大部分黑臭河涌大很多。

  由于历史原因,大山东涌沿线人居建筑密集,拆违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区委书记何汝诚、市河长办派驻番禺区水污染防治专项督察组组长黄家添反复到一线踏勘现场寻找良策,并亲自带头与番禺区有关部门、镇街和志愿者下河涌“洗河”,合力清理河涌淤泥垃圾,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治水氛围。

  大石街对大山东涌两岸河道管理范围内建(构)筑物实施拆除,并因地制宜制定细化了调水补水方案,让大山东涌整盘水活起来,增加了水的流动性,持续改善了河涌水质。与此同时,开展碧道建设,摆挂簕杜鹃、矮牵牛等时花,美化绿化河涌两岸,全面整治提升大山东涌碧道整体环境,形成颇具特色的河涌“骑楼”风光。

  如今大山东涌流水潺潺,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为村居环境整治提升画上了亮丽的一笔。

  胜石河:

  胜石河起于钟村市场,穿过新105国道,最终排入屏山河,全长2050米。整治前,胜石河为断头涌,是典型的黑水死水,污水倒灌,建筑材料乱堆,是辖内最黑臭的一条河涌。

  为切实做好源头截污,钟村街铁腕拆除胜石河旁价值近亿元的政府物业,改建为口袋公园,全线贯通巡河通道。通过清淤泥、截污水、洗河涌、固河堤,胜石河的水变清了,还修建了胜石河亲水公园和三宝公园。

  如今胜石河畔夜晚灯光璀璨,色彩斑斓,三五成群的市民在公园里休闲,小朋友在倒映在地里的蝴蝶图案玩耍,一起享受着河涌治理后带来的美好生活。


  以水为媒,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治水之意不仅仅在水,更在乎深层次的产业融合升级。

  番禺区贯彻落实省委建设万里碧道的决策部署,全面铺开碧道建设,累计建成大学城碧道系统、海鸥岛碧道、大夫山碧道等140多公里人水和谐、各具特色的生态碧道,并通过“碧道+文化”“碧道+旅游”“碧道+乡村振兴”等创造性的组合,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广州大学城修建以后,因为人口剧增,北亭涌两岸餐饮店数量激增,生活和商铺污水直排河涌,导致了河涌污染严重。北亭涌黑臭水体治理后,小谷围街启动了河涌两岸环境提升工程,引进了更加贴合区域人文特色的艺术业态,河涌两岸的餐饮店纷纷被取缔,从根本上解决河涌污染问题,推动产业绿色、持续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碧道建设示范作用,番禺区实施了大学城水生态示范区建设—河涌堤岸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结合大学城人文特色,融入“碧道+人才”理念,打造“生态、智慧、人才聚集”特色碧道系统,碧道全长25公里,景观节点10个,成为番禺区都市型较高标准的示范碧道,对恢复河道自然生态、盘活闲置滨水产业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州番禺区治水,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环境换取增长”转变到“环境优化增长”,真正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

相关附件:
往上 往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