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利厅 适老版 长者助手 无障碍

地方水事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地方水事

惠州:精准施策 科学防范 全力确保安全度汛 ——惠州市汛期洪涝灾害防范存在的困难及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0-04-28 信息来源:惠州市水利局

  说明:因考虑到洪涝为洪水灾害,泥石流为地质灾害,两种灾害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不尽相同,防灾主管部门不同,故本文主要围绕汛期我市水利部门防范洪涝灾害作一些思考和分析。

  汛期降雨频繁,容易发生水灾,包括“洪”和“涝”两种 。由大雨、暴雨引发的河水泛滥、山洪暴发等称为“洪”;因水过多、过于集中而造成积水成灾则称为“涝”。惠州市是历史上有名的洪泛区,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据相关数据显示,新中国建立后,我市先后发生了13次较大洪涝灾害,最近一次洪灾发生在2018年8月,即“18.8”洪灾。据记载:2018年8月27日起,我市出现6天持续强降雨过程,惠东高潭雨量站点累计降雨1394.6毫米,刷新了广东省过程雨量极值,高潭雨量站点最大24小时雨量(8月30日05时-31日05时)为1056.7毫米,刷新广东省日雨量极值,创下我国大陆非台风降水日雨量极值,全市33个乡镇33.984万人、14.7415万亩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7.52亿元。


  一、汛期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

  洪涝灾害的成因,不外乎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

  (一)自然因素。我市洪涝灾害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其地理、气候因素。1.地理因素。我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东江中下游地区,北依九连山,南临南海,为粤东平行岭谷的西南段,地貌类型复杂,地势北、东部高,中、西部低,中部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相间,在丘陵、台地周围以及江河两岸有冲积阶地。全市中低山约占陆地面积的7.7%,丘陵占26%,台地占35%,平原阶地占31.3%。我市境内特别是惠东县,丘陵区地表起伏、径流峰高流急、沟谷纵横,容易形成洪涝灾害。2.气候因素。我市处于高空东、西风系交替影响的过渡区和温带、热带各类天气频繁活动和经常影响的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汛期主要受西南和东南季风的影响,易出现暴雨洪涝、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特征发生明显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增多趋势。我市年降水量丰富,北部龙门年降水量2200mm左右,位于广东北部山区南部边缘暴雨中心;中南部年降水量1800mm左右,其中惠东县东部山区位于莲花山脉暴雨中心。受此影响,我市易出现极端强降水,范围广、次数频繁、持续时间长、雨量强度大,雨量易出现极值,致使洪涝灾害发生。

  (二)人为因素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发展迅速,人类活动密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特别是原有树林植被、土质地面、天然河系因建筑施工、圈地造城,导致地表吸水渗水能力差,河渠纳水蓄水容积小,遭遇极端暴雨时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防洪除涝工程年久失修,导致防洪及排水标准降低,河水一旦泛滥,内水受河水顶托时,不能及时有效排除内水,从而发生洪涝灾害。

  二、今年防汛工作面临的形势

  2020年我市天气复杂多变,暴雨和强对流天气频发,阶段性、局地性气象灾害突出。预测,前汛期(4月-5月)降水较常年平均偏少约1~2成;“龙舟水”年景正常略偏重,降雨量为350-450毫米(常年同期391.4毫米);主汛期(6月-8月)降水较常年平均偏多约1成;后汛期(9月-10月)降水与常年持平;东江干流博罗水文站可能出现7000m³/s左右的最大流量;博罗、龙门、惠阳等县(区)部分中小河流发生较大洪水的风险仍然存在。

  据分析研判,今年我市阶段性、区域性洪涝仍会发生,局部成灾或大灾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不排除部分地区出现旱涝互现,需做好山区、中小河流、暴雨高发区的灾害防御工作。需重点关注惠东西枝江、白花河,惠阳淡水河,龙门永汉河、铁岗河,博罗公庄河、小金河等中小河流洪水防御,做好大中型水库科学调度,小型水库除险和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安全检查。今年,山洪灾害、中小河流洪水和城乡内涝是影响我市的主要灾害类型。

  三、防范洪灾灾害存在的困难

  (一)降雨强度大,预测难度高。我市特有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形成了阶段性、局地性暴雨多发易发的特点。如我市“18.8”洪灾期间,局地降雨刷新了广东省过程雨量极值和广东省日雨量极值,在全国范围内也极为罕见。在极短的时间内,对降雨地点、降雨强度作出准确的预测、预报、预警,从技术上很难实现。

  (二)水利工程措施的防洪压力大。部分河道、水库、泵站仍然存在防洪标准低、水毁失修,部分水库病险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偏低,部分中小河流堤防岸线基础薄弱、堤身质量差,且未形成完整的防洪圈,行洪河道不畅;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滞后,管理控制手段落后;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仍需加强,偏远山区居住分散,通讯不畅,道路等级低,临时人员转移难。

  (三)城乡防洪体系存在薄弱环节。城市防洪体系不健全,管网老旧,建成时间长、标准低,城区排涝能力不足,汛期的集中强降雨容易造成城区道路和低洼居民小区积水。现有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严重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城镇化进程与防洪排涝的矛盾突出,增加了城市对暴雨洪水的敏感性以及面对洪涝灾害的脆弱性。

  (四)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有待增强。群众对突发洪水思想准备不充分,对洪水危害认识不足,麻痹大意心存侥幸。部分地区防灾减灾指挥机构不健全,群测群防体系有待加强,偏远山区群众防灾意识相对淡薄,防汛救灾物资储备少,不能满足防汛抢险需要。

  四、应对暴雨洪水灾害的对策建议

  今年,我市山洪灾害、中小河流洪水和城乡内涝等灾害风险较高,需防范各类灾害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通信电力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减灾标准。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综合治理和防洪工程建设,加强调洪水库建设,坚决执行水库、水电站汛期运行调度方案,严格控制汛限水位,尤其对病险问题较多或正在除险加固的病险水库要在主汛期严加监控,确保水库运行安全。全面实施整治河道,加固堤防,完善综合防洪体系,优化流域洪水综合调度,充分发挥拦洪滞洪、削峰错峰作用,逐步提高流域和区域的防洪能力。

  (二)推进防灾体系建设,构建联防联控机制。认真组织开展汛期检查、督查,及时处置安全隐患;修订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大对河道、沟渠的清障力度,保证行洪蓄洪畅通;加强完善防灾指挥系统建设,提高防汛抗灾工作的管理组织水平。加深部门交流融合, 进一步抓好联防联控机制,各成员单位尤其是气象、水文、水利、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单位,加强联系沟通,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强化信息报送,确保各类抗灾救灾信息及时准确传递。

  (三)加强物资队伍建设,做好灾前预防准备。认真做好防汛抢险物资的补充和储备工作,重点防洪地区、重要防洪工程的防汛物资足额储备到位。组建快速灵活的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对各类防汛抢险队伍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抢险队伍实战能力,确保一旦出现险情,能够拉得出、用得上、顶得住、战得胜。全面落实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员、小型堤防安全管理员和山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确保水库、山塘、圩堤和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安全。加强对重要城镇、重点防范区域的监测,加密巡查,及时预测预报预警,及时研判天气发展趋势和雨情、汛情、灾情,始终牢牢把握防汛抗洪工作的主动权。

  (四)增强公众水患意识,提升群策群防能力。结合灾害发生的特点,广泛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和方式,加大恶劣天气防范应对等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增强公众水患意识,开展防灾应急演练,切实提高群众防灾意识、自救互救和临灾避险能力,解决预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