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上午,冬日暖阳洒在岭南水乡大沙田上。洪奇沥水道一侧,中山市民众街道新建村正在筹备翻整几块连片土地,多辆运输车从不远处的鱼塘拉来底泥,在这里晾晒。来年,这里将开辟成为新水田,插秧种稻,河涌清淤而来的底泥,将成为水稻的生态肥。
利用冬季黄金期,中山掀起冬修水利热潮。
在南朗街道白企村,内河涌合水坑的清淤工作也已经启动。挖掘机挖出河底淤泥,在岸边护坡上摊晒,未来这里将种植象草,为旁边的鱼塘提供原生态的鱼饲料。
中山地处珠江下游,是珠三角淡水鱼养殖的重点地区,是供港澳淡水鱼的生产基地。创新结合冬修水利工程,中山将冬修水利与生态农业结合起来,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河涌底泥进行资源化利用,开展生态肥田,构建“泥、水、草、鱼、田”全新的一体化良性生态循环系统,“新桑基鱼塘”风貌正为“绿美广东”培土育壤。
南朗街道白企村的鱼塘边,内河涌合水坑即将启动清淤工程。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新桑基
藏在“水”“土”中的“秘诀”
站在白企村合里村小组的一围鱼塘四周,堆起了一截塘基,塘基上的大片象草足有两米多高。小河涌合水坑在不远处穿过村庄,一辆挖掘机正在河岸边清理杂草,为下周即将启动的河道清淤工作做准备。
中山现有养殖鱼塘累计约30万亩。作为南朗街道最大的客家村落,白企村的水产品一直以来受到游客的青睐,村中鱼塘养殖的“四大家鱼”在市场上卖出了不错的价格。因为鱼塘的养殖效益显著,近年,还有澳门的客商来到白企村承包鱼塘,搞起了养殖。
“生态养殖模式下的鱼肉更加鲜美,鱼塘的平均亩产也提高了10%到15%。”中山市南朗街道水务事务中心主任、河长办常务副主任王华煜介绍,白企村鱼塘亩产提升的“秘诀”,藏在“水”和“土”中。多年来,南朗街道的一些村落一直在探索淡水鱼生态养殖,鱼农们会就地取材,利用清理鱼塘的底泥在塘基上种植象草,再利用象草喂鱼,形成了一个兼具绿色和效益的循环经济模式。
“这和桑基鱼塘的理念,实际上是一样的。现在,我们把河涌清淤工作和淡水鱼养殖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富含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底泥来加固塘基、种植象草,既实现了提升水利,又助力了生态养殖。”王华煜表示,清淤后的河涌,水动力条件恢复,河水水质得到改善,也可以为鱼塘提供优质水源,实现了一举多得。
如何保障用于回填淤泥的安全、可靠性?
中山市生态环境局水与海洋生态环境科副科长赵永斌介绍,对于河涌底泥的再利用,中山制定了严格的专业标准。在河涌开展清淤工作之前,相关部门需委托第三方对淤泥进行评估、检测、分析,对可有效利用的淤泥进行就地资源化利用。
技术人员正在对河涌底泥进行采样。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试验田
冬修水利+生态农业=新桑基鱼塘生态
利用河涌、鱼塘清理出来的底泥,改良新水田——中山民众街道的探索,既有传统可循,也有创新之处。
作为珠三角远近闻名的岭南水乡,民众街道拥有连片的大沙田。上个世纪50年代起,这里就有在秋冬季节运取河泥备耕的传统,在化肥等现代农资匮乏的年代,河泥就成为农田最好的原生态肥料。
民众街道治水专班副主任王求介绍,在洪奇沥水道一侧,新建村有3个总面积1200多亩的地块,计划改造为水田。不同于现有的水田翻耕模式,这次民众街道结合河涌治理来改良水田基底。按照12月初中山市刚刚发布的河涌底泥处理处置工作相关指引,民众街道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河涌、鱼塘清淤底泥进行了专业检测,优质“肥泥”将用于还田,实现资源化利用。
新建村位于中山万亩农田特色农业生态区EOD项目区域范围内。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经过科学技术手段的检测,我们发现这里的河涌底泥,富含氮、磷、钾等元素,达到Ⅰ类标准,这些‘肥泥’是还田的宝贝。”王求表示,这与民众当年“入泥还田”的做法是相似的,但是有了科学检测的加持,真正让当地具备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
民众街道党工委委员陈小勇介绍,中山正在大力推动万亩农田特色农业生态区EOD项目的建设,这里将是未来火炬开发区统筹区乃至全市发展生态农业的一块重要试验田,新建村新增的这1200多亩水田就在其中。目前,民众街道正在全力推动河涌疏浚工程,将冬修水利与发展生态农业结合起来,是民众街道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实际举措。
据统计,民众街道主要内河涌共96条。2020年,该街道就已对主要河道启动了清淤工作。为进一步提升全街道排涝能力、改善水环境,民众街道目前正在加快推动冬修水利工程,持续对20条重点内河涌开展清淤工作,预计清淤总量将超过35万平方米。
民众街道多宝涌正在开展疏浚工程。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新理念
清淤净水、依泥肥草、用草养鱼
新建村和白企村的行动,是中山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
从中山全市层面上看,全市大部分镇街已经纳入第一批重点清淤项目,多个镇街已经启动相关河涌清淤工作,更多镇街也将于近期行动起来。
中山市水务局排水科副科长任海英介绍,中山市内河涌及其周边水塘的清淤工作,不仅能够清除河涌污泥,还能够使河涌容量增加、水体流动性增强,从而改善水质。同时,清淤将有助于河涌水动力增强,可有力提升来年春季防洪排涝能力。
“中山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清淤净水、依泥肥草、用草养鱼’的‘新桑基鱼塘’模式,并且持续了很多年。”中山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万国富认为,“新桑基鱼塘”模式对冬修水利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清淤后的水清了,对水产养殖业来说,病虫害少了、养殖密度提高了,淤泥成为料草的优质有机肥,极大提高草的产量,降低养殖户的饲料投入成本,从而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同时,清淤也带来了河清岸绿的生态效益,探出了一条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这个冬春时节,中山提出了冬修水利“三个100”攻坚目标:不遗余力推动上百宗水塘河道清淤疏浚;全力以赴推动全市上百条内河涌水污染整治;重点谋划上百宗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开展建设。
目前,中山已审定了166条今冬明春首批清淤重点水塘、河涌,起草、印发了清淤工作方案和底泥处置工作指引,明确了清淤工作原则、范围、职责分工等事项。据了解,中山市治水办还正在抢抓冬春时机,谋划第二、三批清淤重点水塘、河涌,使得新一年水更畅、田更美、鱼更肥,焕发岭南水乡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