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以“绣花”功夫实施荔枝湾涌综合整治 打造老城区河涌治理典范
  • 来源:广州市水务局
  • 发布日期:2024-06-05
  • 字体: [大]  [中]  [小]

  近年来,荔湾区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引领,以“绣花”功夫统筹推进荔枝湾涌水环境治理,着力恢复荔枝湾水系,改善周边人居环境,以水为媒复兴西关文化,打造“西关水客厅”。通过综合治理,荔枝湾涌重现“荔湾渔唱”和“水秀花香”动人美景,以“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千年水脉,成功串联荔枝湾景区和泮塘五约、永庆坊、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接续古荔枝湾“海山仙馆”“红云十里”文脉,有力推动片区文商旅融合发展,成为广州市老城区河涌治理典范,先后被新华网、中央广电总台、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二十余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一是实施清污分流,恢复历史水脉。按照“系统治理、流域治理、源头治理”和“污涝同治、雨污分流”思路,强化党建引领和精细化服务,克服老城区工程施工难、交通疏导难、管线迁改难、绿化保护难等困难,全力推进荔枝湾流域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合流渠箱清污分流、配套公共管网完善等体系化治水工程,着力完善片区排水系统,从根子上解决流域水安全和水环境问题。针对老城区老旧物业小区排水单元数量多、筹资难等问题,在全市率先探索实施老旧物业小区排水单元达标改造,确保从源头实现流域雨污分流。荔枝湾涌流域所属后航道片区渠箱清污分流工程作为全市三大“啃硬骨头”治水项目之一,按照“一个项目、一个支部、一个专班、一套方案”模式,由区水务局、业主单位、参建单位党员骨干,组建1个项目临时党支部,打造项目攻坚“红色引擎”,实现“啃硬骨头”项目按期完工。目前荔枝湾流域共新建污水管107公里、雨水管71公里,排水单元达标完成率87.82% ,实现片区雨污分流。

  二是加强河涌管护,修复水生态。全面深化河长制,构建荔枝湾涌区、街、村(居)三级河长体系,发挥河长领治作用,充分调动部门、街道、村(居)力量,推动河涌共管共治,2023年至今,荔枝湾涌三级河长共巡河950次,累计发现问题102个,全部整改到位。加强排水监督管理,建立并落实排水单元达标、排水户巡检APP等长效管理机制,压实排水单元权属人、管理人、养护人、监管人职责,发现污水直排河涌等违规排水问题,及时通过河长制平台交办督办、落实整改、复核验收,形成监管闭环。加强河涌水质养护,强化流域水利设施联调联控,利用珠江水资源实现荔枝湾涌“活水循环”;推进市、区水务、生态等部门水质监测数据互联互通,加大河涌“体检”频次,及时解决水质问题,强化资金和人员保障,做好河涌水面和沿岸保洁。如今荔枝湾涌水质稳定保持IV类水,片区防洪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得到全面提升。

  三是拓展滨水空间,提供优质水生活。从解决荔枝湾周边老街区开放场所少、亲水公共空间缺乏以及沿线设施老化、照明不足、群众出行困难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出发,在充分听取属地街道社区、周边居民群众、两代表一委员和专家意见基础上,高质量实施荔枝湾涌滨水环境整治,以微改造手法和“绣花”功夫,打通滨水步道断点,开放沿岸封闭空间,改造亲水驳岸,修建桥头广场,优化无障碍功能,合理配置水边岸上植被,提升沿岸绿化花化水平,改善和优化沿线照明设施,构筑步道、绿化、驳岸多层次亲水公共空间,努力为群众营造更加舒适、安全的滨水生活环境,让市民享畅享优质水生活。通过滨水环境优化改造,荔枝湾涌新增两处桥头广场、两处桥下空间、一个口袋公园,花化、绿化、美化水岸1300米,开拓1200平方米优质滨水空间,极大改善周边人居环境。

  四是延续文化基因,谱写水岸新韵。将荔枝湾在地文化符号巧妙融入滨水环境整治,延续西关文化基因,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演绎老桥梁,对荔枝湾涌上十二座历史桥梁实施“一桥一策”改造,运用桥名文化标识,增强在地性和识别感,重点打造五座“月相桥”,以桥串景,讲好荔枝湾故事,其中“月亮桥”(叠月桥)吸引游客无数,成为现象级网红打卡点。重现老场景,恢复荔枝湾大石头节点瀑布、梁家祠码头亲水平台、六合砚台“文思泉涌”、文塔“妙笔生花”,再现荔枝湾“笔墨纸砚”特色水景观。恢复老地名,改造古时敏桥、柔济桥桥下过道,保留时敏桥红砂岩老桥座,恢复时敏学堂、柔济医院等老地名。保护老荔枝,对时敏广场百年荔枝树进行保护,与时敏古桥相映成趣,再现老树芳华。融入老符号,以“推开满洲窗,看新荔枝湾”为理念,将满洲窗的套方、云纹、如意、风车纹等纹理融入滨水环境设计中,打造处处可见的满洲窗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