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字体:

典籍水知识——水乃万物本原

时间:2022年03月21日 来源:中国水利网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有句名言叫“水是万物之源”,类似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典籍《管子》中也有阐述。在“水地”篇中,管子(即管仲)认为水是万物生长的本原与根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在他看来,水“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集于草木,根得其度(深度),华(花)得其数,实(果实)得其量”“鸟兽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水可谓是派生万物的“神”。

  历经了刀耕火种的时代后,古代先民也逐渐认识到水对作物生长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如《管子》中说的,“食之所生,水与土也”;《孟子·尽心上》中也说,“民非水火不生活”。二者都认识到,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无水则不得活。

  作为先秦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谈“水”不多,《论语》中只提到4次“水”字,但有一句话却是耳熟能详的,那就是“子罕”篇中记载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夫子所感叹的,是李白《将进酒》里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惆怅情怀,同时也在无意中揭示了水资源流动的运动规律。

  

  和孔子时代接近的老子,则深入探讨了水的各种特征和秉性。在《老子》一书中,有多处以水相喻,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等。在老子看来,水不但善于顺应自然之势,而且能以柔克刚,无坚不摧,可见其自有运行规律,人类不可违背。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对水的理解,主要建立在人与水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如古人认为,水的本质是“天地之气”,砍伐山林会造成水土流失,“山泽之气不通”就会引发水旱灾害。在利用水资源时,一定要遵守水的运行规律,如孟子认为大禹治水的最可取之处在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禹之治水,水道也。”此外,保护和利用水资源要具备可持续性,中国古代的很多水利工程也都会考虑到后世的长远利益,如郑国修筑郑国渠是为了获得“万世之利”, 历经两千多年的都江堰更是其中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