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饮一江水 浓浓家国情

“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穗举行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日期:2021-05-21
字体: [大] [中] [小]

  5月20日下午,“同饮一江水 浓浓家国情”——“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广州举行。广东省直机关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广州市和省直、中直驻粤有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代表,在穗高校大学生、港澳大学生代表等700多人现场聆听了报告会。报告会同时安排了网络直播。首场报告会后,报告团将赴水利部机关和广东省内有关高校巡讲。

  今年4月21日,中宣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们是“建设守护香港供水生命线的光荣团队”,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近日,广东省委作出决定,号召全省开展向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学习活动。

  东深供水工程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担负着向香港及深圳、东莞超过2400万居民供水的重任,是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生命线。上世纪60年代,为解决香港水荒,中央决定兴建东深供水工程,由广东省具体负责设计施工。来自珠三角的上万名建设者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不惧艰难困苦、克服重重挑战,仅用短短一年时间就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供水工程,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报告会上,工程早期建设者代表、年过八旬的王寿永、符天仪,参与新世纪初改造工程的第二代建设者代表熊振时、严振瑞,第三代建设者代表、目前守护在对港供水第一线的佟立辉,以及香港在穗读书的大学生郑禧年等6名报告团成员在现场作报告,香港水务署高级工程师连登泰以视频方式作报告。他们用质朴的语言、鲜活的事例、真挚的情感,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历程,生动诠释了“东深人”激情燃烧、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粤港两地人民心手相牵、守望相助的同胞情谊,香港与祖国甘苦与共、命运相依的血肉亲情。

  “和很多老前辈相比,我51岁才有幸参与东深工程建设,是个‘晚辈’。尽管如此,这段经历已成为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广东省水利厅原副巡视员熊振时曾担任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他表示,一条供水生命线,背后是几代人浓浓的家国情,“流入香港的每一滴东江水,都饱含着祖国母亲对香港同胞的深情大爱”。

  参与首期工程建设时,王寿永是广东省水利厅设计院的设计师,回忆起50多年前的青春岁月和建设过程,老人家不时眼泛泪光。“这是我们所有人拼了命完成的工程。”王寿永感叹,“东深供水工程的伟大之处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这群平凡建设者身上所激发出来的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拼命精神,这种精神所迸发出来的伟力足以战胜一切艰难困苦。”

  台上声情并茂、娓娓道来,台下热泪盈眶、掌声连连。当天的报告会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观众普遍认为,报告内容深入人心、催人奋进,一代代“东深人”接过艰苦奋斗的接力棒,传承精神、恪守使命、坚守岗位,让优质的东江水源源不断流入香港同胞的心田,也凝聚起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发言摘登(按发言顺序)

  香港水务署高级工程师连登泰:

  同饮一江水,情义两心知

  香港地方不大,缺乏淡水资源。虽然从20世纪初开始,港英政府就不断斥资修建蓄水塘收集雨水,但这些举措都没有彻底解决问题,遇到大旱还是照样闹水荒。随着都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香港缺水问题日益严重。1963年,长达九个多月的严重干旱,让350万香港居民干渴难耐,连喝水洗澡都成了问题。

  那时,在广东省的支持下,港英政府安排14艘邮轮每天从珠江口运载淡水到香港,但用船舶远道取水终非长久之计,真正解决香港用水痛点的是东深供水工程的兴建。1964年,香港经济总产值为113.8亿港元,到了1996年达到11600亿港元,30多年时间增加了101倍,成为了耀眼的“东方之珠”。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没有东江水的稳定供港,就不可能有香港的快速发展。东深供水工程助力香港经济腾飞功不可没!

  同饮一江水,情义两心知。安全运行半个多世纪的东深供水工程为保障香港民生福祉、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大河没水小河干,香港和内地血脉相连,香港的命运和祖国紧密相连、休戚相关。当前,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国家战略支持下,香港将紧抓机遇,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再创新辉煌!

  省水利厅原副巡视员熊振时:

  流入香港的每一滴水,都饱含深情

  2000年,我受广东省水利厅党组委派,担任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这段经历,已经成为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每当回忆起工程建设的光辉岁月,我就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香港同胞用水极度紧缺的情况,引起中央高度关注。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回国后途经广州,当即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香港同胞渡过难关。在听取广东省提出的三种引水方案汇报后,周总理拍板决定采用石马河分级提水方案。

  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国家动员了可以动员的一切力量,全国15个城市的50多家工厂,调整生产计划,赶制机电设备。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上万名建设者,带着“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豪情壮志,迅速会聚到石马河畔,往日宁静的河畔一时间人头攒动、热火朝天。建设者们克服装备落后和5次强台风袭击等重重挑战,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了6座拦河坝、8级抽水泵站、17座大型闸门,将东江水从海拔2米提升至46米,实现了“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诺言,完成了难以想象的艰巨任务。

  为保护一泓清水,为了对港供水安全,广东全力以赴,不讲条件。可以说,流入香港的每一滴东江水,都饱含着祖国母亲对香港同胞的深情大爱。

  早期建设者代表王寿永:

  这是我们所有人拼了命完成的工程

  57年前,我只是省水利厅设计院的一名技术员,参与了建设东深供水首期工程,主要负责图纸设计工作。今年,我已经86岁了。每当我拿起这把计算尺,57年前的那些难忘的回忆就不断涌上心头。

  1964年春节刚过,东深供水工程整体方案已经确定。我们设计人员分成三组,带上被褥、蚊帐、衣服,坐上卡车就奔赴施工现场。到了之后,我们就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居住、开展设计工作,一切都非常简陋:晚上铺上草席就睡觉,遇上大台风,棚顶会被掀翻;吃的都是就地取材,主要是冬瓜和腐乳;喝的水是从河道里抽上来的,经过简单过滤,但常常有一股怪味;夏天天热,经常有人中暑、发烧、拉肚子,却没有人请过病假、住过院,大家吃点药就扛过去。

  在设计工房里,挂着“自力更生、又快、又好地完成东江—深圳供水工程设计,早日给香港同胞供水”的醒目横幅,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们,山的那头有数百万香港同胞翘首以盼早日通水。想到这项工程的特殊意义,人人都铆足干劲、拼命施工,一手一肩,一挑一担,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硬生生架起了一条对港供水生命线。

  回想起来,这是我们所有人拼了命完成的工程。

  早期大学生建设者代表符天仪: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

  57年前,也就是1964年4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广东工学院,也就是今天的广东工业大学,土木系农田水利专业四年级两个班共84名学生,进驻东深供水工程工地,成为首期工程施工建设的生力军,也是当时施工现场最年轻的一个群体。我们参与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虽然只有不到一年时间,但那段经历却让我刻骨铭心。

  如果说那段激情燃烧的日子有遗憾的话,那就是——我们来时84人,走时只有83人。我永远忘不了那年秋天,就在距离我们回校的日子只剩十几天的时候。

  一天下午,为了赶工期,我的同学罗家强爬上7米高的工作架上,帮助工人拉动混凝土振捣器风管,结果不幸跌落,永远离开了我们……平日里内向沉静、乐于助人的家强,生命永远停留在23岁。

  他的勇气和我们的思念,永远流淌在东深供水工程的清澈流水里,不会随岁月流逝而消逝。他的名字将永远写在东深供水工程的历史丰碑里!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参与东深供水工程建设那段激情奋斗、顽强拼搏的青春岁月,成为激励我们一生乐观战胜种种磨难、不断成长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严振瑞:

  曾不分昼夜轮番抢险施工

  我参加了东深供水三期扩建工程和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设计工作。在东深供水工程中,有一座长6.42公里的雁田隧洞,我对这个地方特别有感情。每年12月停水期,我都会特意回去看看。31年前,我参加雁田隧洞施工图设计时,就是在这里完成了入职后的第一个设计作品——雁田隧洞进口闸,我的职业生涯也从这里开启。

  三期扩建工程在1990年9月开工,当时我刚从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7月毕业,8月初报到,9月初就接到通知要去深圳参与现场设计工作。刚刚毕业就有机会参与这么重要的大工程,当时的心情别提有多兴奋。但去到深圳之后,我发现一切都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三期扩建工程需要修建的这座雁田隧洞,是广东第一座浅埋长输水隧洞,它要从水库水面下不足20米处穿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都非常复杂,设计、施工都面临巨大的挑战,是东深供水三期扩建工程的控制性工程。

  由于地质条件异常复杂,雁田隧洞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大大小小几十次塌方,好几次塌方导致冒顶通天。工程师们经常要冒着生命危险,蹚着齐膝深的泥水,打着手电深入现场查看险情,工人们则三班倒不分昼夜轮番抢险施工。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历经三年多的不懈努力,成功建成这座长6.42公里的浅埋输水隧洞,确保三期扩建工程如期竣工通水,年供水量由扩建前的8.63亿立方米增加到17.43亿立方米。

  粤海水务公司水质管理经理佟立辉:

  当好新时代对港供水的守护人

  长期以来,通过东深供水工程专用输水管道输送到深圳水库的东江原水,水质一直优于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在水质保障上多添了几道安全阀。

  1998年,我们在东江水进入深圳水库的入口处,建成了至今日处理能力仍为世界同类工程之最的生物硝化工程。所有流向香港的东江水将在这里停留56分钟,天然水体中的微生物会对原水做进一步净化,确保实现更高水准的水质。

  金湖泵站是东深供水工程的最高点,从高空俯瞰,护坡上有8个显眼的大字——“安全供水、供安全水”。

  我时常在想,作为守护人的我们到底在守护什么?我们守护的是中央在得知香港用水困难后那斩钉截铁的对港供水的承诺;是祖国对香港的慈母深情和粤港两地的同胞之情;是一代代东深建设者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和忠诚使命。

  作为新时代东深人,我们将继续踏着前辈的奋斗足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递好“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守护重任的接力棒,将安全优质不间断对港供水的时代使命进行到底!

  香港在穗大学生代表郑禧年:

  有了你们,才有香港市民的用水自由

  我叫郑禧年,出生在千禧年,来自中国香港,现在在广州的暨南大学读书。从出生到现在,我从未担心过“缺水”这件事,一打开水龙头就有源源不断的水。

  说到和东深供水工程的缘分,还要回到我读小学5年级,我报名参加“同根同心”活动并通过了筛选,这是香港教育局面向全港初中和高小学生的一个活动。那一次,目的地是河源,在这里我见到了万绿湖。当时的我还不太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去那里参观,只记得湖边满山叠翠,湖面清澈透绿,可以清楚地看见鱼儿在水中游动。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万绿湖是供港用水的主要水源地。每一年,这里的水通过东深供水工程,源源不断地倒流输入香港。而让如此优质的水引入香港的,是东深供水工程几代的建设者。是他们,用自己的热血、智慧和汗水,把青春写在东深供水的伟大工程之上。

  今天,能够那么近距离地见到东深供水工程背后的建设者,我非常激动。

  有了你们,还有东深供水工程背后的千千万万人,才有千千万万香港市民的用水自由。

  我很幸运迈出了追求自己梦想的坚实一步。现如今,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越来越多跟我一样的港澳青年来到广东求学工作、施展才能。

  最后,我想以一个香港普通市民的身份,对所有参与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者们和广东的父老乡亲们说一声:同饮一江水,浓浓家国情!多谢你哋!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