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弯弯河涌变清,一条条碧道筑起,一簇簇游人流连如织。这是负重前行、披荆斩棘的五年,是爬坡过坎、善做善成的五年,是成效显著、值得纪念的五年!
今年是荔湾区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第5年,五年来,荔湾区已构建区级总河长、区级河长、街道级河长、村居级河长、河段长、网格员(长)完整的治水体系,通过坚持党建引领,有效发挥河长制工作优势,强化河长领治,提升各级河长履职能力,着力推动河长制从“有名”迈向“有实”,构建“河长领治、上下同治、部门联治、全民群治、水陆共治”的治水新格局。
荔湾区通过践行“开门治水、全民参与”理念,构建完善“党建引领、河长牵头、科学治理、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治水体系,较好地完成了东朗断面水质达标、黑臭河涌治理、河涌拆违等各项任务,全区水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水环境治理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提出“加强社会监督,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爱水护水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而从“政府治水”转向“社会治水”,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开展了民间河长活动,形成丰富多样的地方模式,民间河长以志愿者、企业河长、“河道督察长”等不同身份形式开展治水工作。在不同样态的民间河长实践中,广州率先涌现了这样一股新生力量——河长制走进校园。
荔湾区汇龙小学的创新实践
如何从“政府治水”转向“社会治水”,校园是有效推动社会参与的教育阵地。广州市荔湾区汇龙小学首创城市水环境治理课程新样态,推动河长制进校园、进课堂,鼓励学生争当民间小河长,在培养学生成为河长式公民的尝试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环保意识,又培育了其社会责任感,有效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水氛围。
基于学校正位于河涌旁的极佳地理优势,2018年7月,汇龙小学校长梁丽珠申请担任驷马涌民间河长,并向荔湾区河长办建言让学生一同参与治水。由此,在荔湾区诞生了十四位全国首批民间小河长,广州市政协副主席、荔湾区区长亲自为他们颁发聘书。
在相关政府部门、社区、民间团体和全体师生的支持下,汇龙小学依循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从城市水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开展五年级拓展性必修课程《学校门前的驷马涌》实践,首创“以课程化推动城市水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汇龙小学师生成为广州古老河道驷马涌从昔日“臭水沟”到河畅水清的见证者和重要参与者。
通过情境性教学探索,让治水成为学生必修课
汇龙小学梁校长发挥其作为驷马涌民间河长的身份优势,开创了城市水环境治理课程化的全国先河,也带动学生为驷马涌的治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校与荔湾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合作,设计适合小学生的课程内容,为校内的小河长进行“岗前培训”。通过带小河长们外出考察了解水环境的现状以及引导学生绘制 环境地图、作调查问卷等方式,让他们逐步了解身边的河流以及广州市内河流的治理现状。通过运用“五育融合”的情景式教学模式,汇龙小学将小河长行动与学校的德育活动、特色项目和课程建设整合,坚持让学生发挥更大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下经历解决问题的主动探究过程。
例如,在为驷马涌定制一幅环境地图这一综合实践课上,孩子们分成 4 个小组,按照排水口调查、河道垃圾调查等不同主题,为学校门前的古老河涌绘制地图并提出解决方案。学校整合了包括学校、社区、民间团体、政府部门、专家团队在内的课程资源, 启动城市水环境协同治理的课程化实践,并把《学校门前的驷马涌》确定为汇龙小学五年级必修课,目前,已完成三届学生各 20 多次社会实践的课程化尝试。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实践创新助力治水
除了赋予学生民间小河长的身份外,在推动学生深度参与治水上,汇龙小学更鼓励学生动手探究。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汇龙小学立足“五育融合”,在研学式治水中渗透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既将课程学习与传统文化传承结合,开展以驷马涌治理为主题的广绣、广彩作品创作活动,又让孩子们主动研学,把课程所学转化为创客行动,创作了以驷马涌治理为主题的作品,如创意搭建“河道垃圾智能处理中心”“河岸落叶智能处理中心”“河涌景观监测摩天轮”“水质监测旋转飞椅”、3D建模的创客作品和发明创造实体作品“新型捕捞船”等。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学生在“做中学”,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的意识由此进入学生心中。
通过引领一批又一批民间小河长在课程研修的过程中深度参与治水护河,同时借助特色项目的比赛、展示等活动,汇龙小学进一步加大了水环境治理的宣传力度,使之深刻地融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当中。梁校长在一次采访中说道:“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只需三分钟,但我更想做的是让他们学会自己去探究。研究之后,他们会慢慢了解为何在拥有成熟的治水技术下,驷马涌的治理仍不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得出不同的水环境需要有不同治理方案的结论。这也是他们逐步成长的过程。”
亲子巡河活动——“小手拉大手”齐治水
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水环境治理,其作用不仅在学生本身技能和责任感的培育上,更重要的是,一个孩子可以带动背后的家庭,联动家人朋友共同护水。正因为有亲子巡河活动的开展,即使在假期期间,汇龙小学的民间小河长也能继续开展巡河护河的行动。
自 2019年2月始,梁丽珠校长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发动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及家长开展假期亲子巡河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治水行动,汇龙小学协同治水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至今,已有三百多个家庭参与其中,形成了三百多份亲子巡河记录。与孩子一起巡河调研的活动,也勾起很多父母长辈对记忆中河流的印象,为孩子讲述了更多的河流故事。如今,亲子巡河已经成为汇龙小学的假期实践活动传统项目,影响并带动了更多的家庭关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播种治水理念 “育河”更“育人”
荔湾区利用开门见河的天然优势,通过推广民间小河长的参与模式,以课程化的方式为一批批小河长的更替、为学生的社会参与提供了常态化的发展路径。在汇龙小学的实践中,民间小河长不是一种形式,更不是一个名头,梁丽珠校长开创性地设置了小河长导师、小河长、预备小河长三个层面的岗位,使得治水参与发展为全校关注、全员参与的可持续实践探究行动。
至今,汇龙小学已培育两批小河长、两批预备小河长、一批小河长导师共70多名“持证上岗”的协同治水小志愿者,引起了政府及媒体的积极关注。他们的故事,更被梁丽珠校长创编成情景剧,在广州市第六届城市治理榜发布会上展演,成为广州治水的一大亮点。在课程化进程中深化可持续发展教育,汇龙小学引导学生在具体学习情境中关注身边环境,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播种了环保的种子,更提高了他们可持续发展的素养。
汇龙小学的实践,将课程探究学习活动与驷马涌治理保育一一对应,通过引入民间河长与环保组织的专业资源,将“水主题”内容与学科、社区、科创等元 素有机整合起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水环境治理知识,使其了解河涌问题所在, 同时鼓励其提出问题,切实寻求河涌问题的解决方法,助力学生成长为合格的河长式公民。同时,在开展如绘制环境地图等的相关活动中,融合科学的水域考察、环境与人、简单电路,美术的画面构图、合理分布和色彩搭配、各种材料运用,数学的百分数统计、地图的比例尺计算,以及语文的编写调查报告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技能进行设计创作,形成运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更培育其关爱社会、具有家国情怀的责任意识。汇龙小学的治水课程化实践,不仅为河涌保育作出实际贡献,更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驷马涌环境的改善,得益于汇龙小学师生的共同努力。通过民间小河长的实践,如日常巡河、给周边居民发放问卷、向街坊们宣传治水工作等,让学生感受到与所处社区更密切的联系。当路过的居民出现往河涌里扔垃圾的举动时,反应机敏的小河长会立刻上前告知保护河涌的重要性,有效制止破坏水环境的行为。
而在治水参与过程中,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样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的小河长更是在接受采访时自觉发出“一日小河长,终生做河长!”的宣言,其所体现的责任与热情无不令人动容。而孩子们个体的行动辐射开来,也吸引并带动了更多的家庭与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治水。
开创治水新格局
在全区各级河湖长的共同努力下,荔湾35条黑臭水体全部顺利消除黑臭并实现长制久清,水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取得阶段性成效;省考东朗断面水质稳定提升,历史性达到考核三类水要求,区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以军令状的形式颁布了共计7道河长令,共出台5项治水专项方案、1个黑臭小微水体整治方案、54个片区小微水体“一点一策”整治方案、6个片区“一河一策”实施方案、2条河涌消除劣V类“一涌一策”攻坚方案,确保守河有责、护河担责、治河尽责。针对水系特点精准持续推进网格化源头减污,扎实开展涉水违法建设整治,用“绣花”功夫加强河涌精细化管理,目前以全区34.6平方公里排水达标单元改造、52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工程、消除重点流域断面劣V类一级支流为重点,全面推进各项城市水生态环境改善措施,形成全区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全力推动水环境治理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