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水利厅官网

广州:奋力谱写岭南人水和谐新华章——纪念广州全面推行河长制5周年

来源: 广州市水务局       发布日期:2021-11-26

  2016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自此以来,广州一弯弯河涌变清,一条条碧道筑起,一簇簇游人流连如织。这是负重前行、披荆斩棘的五年,是爬坡过坎、善做善成的五年,是成效显著、值得纪念的五年。

  广州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河湖长制,深入打赢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了提升广州水环境质量,早在2014年1月,广州就在纳入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的51条河涌试点设立河长。2016年在全市启动河长制工作后,2017年、2018年,又根据国家《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分别在全省率先出台《广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广州市湖长制实施方案》,河长制工作升级提档。

  五年来,广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广州的殷殷嘱托,高位推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把治水工作作为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功能、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主攻方向,将提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作为检验治水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得到了市民的充分肯定。2019年广州市统计局据民调显示,“黑臭河涌治理”在建设美丽宜居花城各项工作中成效最为显著。 

  目前,广州市纳入住建部监管的147条河涌全部消除黑臭,建成区全部消除黑臭水体,13个国省考断面水质由2017年4个未达到考核要求到目前全部达到考核要求,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018—2020年连续3年获得省河湖长制年度考核 “优秀”,2018、2019年连续2年河长制工作获得国家督查激励,白云区入选2019年全国10个河长制湖长制激励市县。2018年入选首批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2020年获得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2021年入选首批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天河区民间河长苏志均当选全国“十大最美河湖卫士”。《广州探索低成本可持续的低碳生态治水之路》被多家中央级媒体刊载,《广州市抓源头 补短板 保生态 强机制 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治水经验被国家住建部专刊印发。广州碧道规划和实施项目荣获2021年WLA世界景观建筑大奖、2021年LILA国际景观奖,海珠湿地碧道、蕉门河碧道、增江碧道被水利部作为“美丽河湖、幸福河湖”的典范在全国广泛宣传。

  这些治水成果主要得益于全市上下的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探索出了一套具有岭南特色的超大型城市治水思路:不清淤、不调水、不建闸、不调蓄、不搞人工化生态修复、不提标污水处理厂处理标准到准Ⅳ类、不在污水处理厂设置初雨处理设施等7种做法。实行12345治水路线:以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的“1套机制”为统领,按照网格化治水和排水单元达标创建的“2套网格”划分落细作战单元,深入“3个源头”治理(源头减污、源头截污、源头雨污分流),全面实施“4洗”(洗楼、洗井、洗管、洗河)和 “5清”(清理非法排污口、水面漂浮物、底泥污染物、河湖障碍物、涉河违法建设)专项行动。

  一、夯实基础,全面完善河湖长制组织架构

  完善河长制顶层设计,成立了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成员包括纪委监委、组织、宣传、发改、农业、水务、环境、工信、城管等以及各区政府共计31个成员单位。

  充实河长制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成立市河长制办公室,分管副市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设置专职副主任,由市水务局一名市管干部担任;从20个市直单位抽调人员50多人组成综合调研、排水单元达标、工程督办、污染防控、新闻宣传、监督问责组等6个工作组,各组各司其职形成合力。设置5个流域管理事务中心,内设河长制事务处,承担流域河长制日常工作。

  印发《关于加强河长制工作日常管理的若干措施》,对请示报告、信息报送、会务、交办、污染查控等工作明确了11条措施,有效地加强了河长办的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

  二、高位推动,聚焦水环境治理重点难点

  市第一总河长张硕辅书记、市总河长温国辉市长高位推动河长制工作,连续两年将河湖长制列入广州市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先后出台36项河长制工作制度,23项治水专项方案,发布10道总河长令,以军令状的形式,要求各级河长做到守河有责、护河担责、治河尽责。1号令,下达2020年全面剿灭黑臭水体任务;2号令,创新设置九大流域河长;3号令,全面推行网格化治水;4号令,开展“排水单元达标”攻坚行动,2024年建成区雨污分流率达到90%以上;5、6、7号令,聚焦蕉门、大墩及石井河口断面,开展断面达标攻坚行动;8号令,要求2020年底前全面整治涉水违建,消除黑臭小微水体;9号令,部署2023年底前完成443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任务;10号令,部署2021年底前消除涉及考核断面的75条劣V类一级支流任务。

  市级河长以上率下,积极巡河、调研、督办,推动责任河湖水环境持续改善。对于跨区的黑臭河涌,设置市级河长强力推进整治。2018年以来,市级河长巡河累计巡河408余次,远超每季度一次的巡河要求。

  三、五大机制,保障河长制高效运行

  建立健全五大工作机制,形成河长制闭环管理,实现了河长制“管水”与“管人”系统措施的落地,有效保障河湖管理、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一是“河长责任”机制。以责为纲,厘清责任边界,2017年出台的《广州市河长制实施方案》,将四套领导班子纳入河长制责任体系中,由市委书记担任市级第一总河长、市长担任市总河长。同时,在原3200名四级河长基础上,创新向上延伸设置9大流域市级河长,向下延伸设置网格长(员),细化河长职责,拧紧责任链条,形成了“总河长—流域河长—市级河长—区级河长—镇街级河长—村居级河长—网格长(网格员)”的多级治水体系。建立河长制述职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广州市河(湖)长制工作任务的执行力和统筹力,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全面落地见效。二是“发现问题”机制。推行网格化治水,依托全市19660个标准基础网格,设置18441名网格员(长),严格源头管控,以每季度为一轮开展网格内污染源排查,以“绣花”功夫落实“流域为体系、网格为单元”治水工作。开通广州治水投诉微信公众号,2017年以来,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治水投诉,其中“共筑清水梦”微信公众号共受理市民投诉3.9万宗,累计发放奖励红包8010个,奖励金额6.45万元;违法排水有奖举报公众号收到举报线索1.2万宗,查获违法排水行为4987宗,发放奖金超171万元。三是“解决问题”机制。强化市河长办牵头抓总职能,聚焦问题整改,避免推诿扯皮。实施“河长吹哨、部门报到”,对河长发现上报的问题,分门别类交由水务、工信、生态环境、城管、农业、住建等部门牵头落实整改,限期报告核查整改情况,重难点问题实行跟踪督办、专人专责。创新推行“河湖警长制”,将公安机关纳入河长制体系,设置市、区、镇、村四级河湖警长,为水环境治理工作保驾护航。四是“监督考核”机制。以督促实,全面推动河湖问题整改。建立河长考核、人大、政协、社会监督等制度,派驻专项工作组下沉指导,强化对河长、部门履职的监督检查,确保重点任务落实。同时利用信息系统对河长履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对河长履职不到位情况,及时进行谈话提醒。五是“激励问责”机制。以责任追究为硬约束,让河长制“长牙齿”,把河长制就是责任制落到实处。印发实施《广州市水环境治理责任追究工作意见》,2017年以来,广州市、区两级对553名不正确履职河长及相关人员进行了责任追究,累计为表现突出的91名拟提拔或重用的河长出具了河长履职评价意见,供组织部门作为重要参考,解决“干不好怎么办”问题。

  四、源头治理,强化水污染防治

  一是发挥污染源突击检查“尖刀”作用。根据污染防控形势需要,2019年5月成立了污染防控突击检查队。按照“四不两直”“五不放过”原则,对全市“散、乱”污染源开展突击检查,截至目前,突击队累计突击检查8190宗,发现涉嫌存在违法排污4833宗,发现问题线索16828条。编制《突击战报》《每周曝光》共103期,市、区领导多次批示,有效地震慑了违法排污行为、推动了污染防控工作。二是深化控源控污行动。强力整治“散乱污”场所。坚持“源头治理、全面推进、分类处置、分步实施、智慧监管”的工作思路,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市清理整治“散乱污”场所约6.3万个(2021年清理整治4101个),其中关停取缔类约3.8万个,整合搬迁类约0.2万个,升级改造类约2.3万个。创新开展“四洗”清源行动。截至2020年底,累计“洗楼”约172万余栋,“洗管”约2万公里,“洗井”约74.4万个,“洗河”4209条次,清理河道垃圾杂物约16.79万吨。切实防治农业面源污染。2019年底,全市非禁养区纳入整治的2856个畜禽养殖场户全部完成整治;2020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1.4%,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印发实施《落实池塘养殖水治理三年计划二年完成工作方案》,已完成连片50亩以上池塘养殖水治理面积20.4万亩;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3年实现负增长。贯彻落实“污涝同治”。开展2.6万个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和443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让污水入厂、清水入河。截至2021年9月底建成区排水单元达标比例达76.99%,合流渠箱改造完成140条。三是实施网格化源头减污,根据“流域为体系、网格为单元,挂图作战、销号管理”的治水思路,依托市、区、镇(街)、村(居)、网格五级源头减污作战图,以一季度为一轮,采用“镇街吹哨,部门报到”的形式,对“散、乱”污染源、临河违建、垃圾黑点三类污染源开展整治。四是提升治污能力。2017年至2021年10月,全市新建污水管网19663公里(2021年建成1396公里),是“十二五”规划的15倍。完成前三批141个城中村截污纳管工程,基本完成第四批65个城中村截污纳管工程;新(扩)建污水处理厂30座(2021年新、扩建3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57.55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87.03万吨/日,位居全国第二。五是推进源头雨污分流。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分批改造合流渠箱,提高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部署开展“排水单元达标”攻坚行动,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形成“排水用户全接管、纳污管网全覆盖、排放污水全进厂”的国内领先的污水治理体系。六是加强涉水执法力度。2016年,广州中院环境资源庭成立,成立以来共新收涉水公益环保诉讼案件17件,均已审结,涉案各类环境污染犯罪行为依法得到惩戒,在全社会起到良好警示作用,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细化实化河湖警长制,召开全市河湖警长工作交流培训会,建立会商联动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强化协同配合,为共同推动广州水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截至11月,全市11个区共设有区、街道、社区“河湖警长”1409名,为水环境治理保驾护航。

  五、创新服务,提升河长履职能力

  积极探索提升各级河长的履职能力的途径和路线,多形式全方位的“服务河长”措施,有效解决河长履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瓶颈。一是用简明生动的漫画告诉河长“干什么”。编印15册河长系列漫画,以生动形象、简明、趣味的插画,对河长制文件要求和内容进行解读。整理广州市河湖长制工作和水环境治理实践总结成果,形成《广州市河长学习材料(第一期)》(共4册)印发学习。二是针对性培训助力河长成治水“内行人”。依托信息化手段,开展了同一问题专题座谈、同一河段连带培训、基层河长现场培训、区级河长送教上门等小规模化、针对性强、形式灵活多样的河长培训形式,引导河长从“形式履职”向“内容履职、成效履职”转变。2019年至今,共计开展各类培训51场,培训各级河长、河长办人员5235余人次。三是建立线上学习平台让培训“多样化”。开发了“共筑清水梦”微信小程序,打造“全民知水”“全民治水”“全民乐水”三个版块。举办直播授课15场,累计观看2.3万人次,观看总时长81.3万分钟。

  六、铁腕拆违,恢复河道正常秩序

  2016年8月25日印发《广州市河涌管理范围内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实施方案》。2019年11月,1947个“四乱”问题在水利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拆除面积120万平方米,销号率100%。2020年4月,签发市总河长令第8号,深入推进河湖拆违向一二级支流及合流渠箱延伸,截至目前,已拆除涉水违建327万平方米。结合岭南水乡实际,创造性开展“骑楼”式拆法,破解了老城区及城中村水环境治理难题。通过“清四乱”专项行动,广州不仅完成了台账任务,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市累计拆除涉水违建1562.48万平方米(2021年拆除181.9万平方米),为河湖休养生息提供了空间,为河湖治理提供了施工走廊,也让社会各界看到了广州治水的决心,有力地推动了广州市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及时对拆除后的地块进行绿化美化、建设碧道,河湖面貌得到质的提升,极大地增强了市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七、人人参与,开门治水铸就珠水辉煌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全面推行河长制,离不开全民参与。一是积极引导,加强业务培训。据统计,活跃的民间河长有11262名。市河长办每年举办市民间河长论坛,组织召开全市民间(企业)河长座谈会,支持鼓励民间(企业)河长积极履职,促进各级责任河长与民间河长的沟通。联合团市委,积极开展爱水护水志愿活动。二是全民参与,掀起爱水护河热潮。深入社区、学校开展“节水护水爱水、你我齐参与”公益治水科普宣讲活动,加强治水宣传,引导群众了解广州治水工作的持续性、重要性、必要性,呼吁广大市民参与节水护水。三是加强宣传,营造爱水护水良好氛围。2021年以来,共开展河长制宣传活动1359多场次,发放、张贴倡议书、宣传海报约38.5万份,编发区级河长制专刊341份、镇街级简报约2.5万份,投放公益宣传广告4775次,河长制工作被各级媒体宣传报道1918次,构建起广覆盖、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大宣传格局。

  八、掌上治水,大数据支撑河长制提档升级

  全省首创广州河长APP,实现了全市河长全串接、市内河段全覆盖、相关职能部门全整合,实现了河长巡河、问题交办、实时监控、事务处理、指令下达、统计分析、信息查询、沟通交流等功能。

  搭建了河长制信息管理系统“PC端、APP端、微信端、电话端、门户网站端”五位一体的全新监管平台。其中PC端让各级河长办及时掌握全市3000多个河长履职过程、成效及其管辖的1431条河涌情况;APP端则能让河长实时掌握自己的履职情况,做到自我监管;微信端、电话端是让市民群众更直接参与治水,通过上报河涌问题、河长履职问题,实时监督河长履职;门户网站定时发布相关河涌、河长的管理信息,让广大市民群众与河长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治水动态及河长履职要求。五位一体监管平台建成后,促进广州河长制管理范围、履职过程、业务信息全覆盖。全市河长巡河累计242余万次,推动解决问题18余万个。

  九、科学部署,扎实推进广州千里碧道建设

  积极响应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高标准建设万里碧道的工作要求,出台了《广州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19-2035年)》《广州市碧道建设技术指引(试行)》《广州市碧道建设评估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提出按照广州北部山水、中部现代、南部水乡的布局,塑造北中南三大碧道生活圈;重点突出安全优先、生态优先、骨干优先;推进五个融合:碧道+黑臭治理,碧道+文化传承,碧道+全民活动,碧道+乡村振兴,碧道+产业群落。统筹治水治岸治城,发挥碧道经济效益,让群众共享治水成果。力争2022年完成三纵三横骨干网建设、建成碧道1000公里以上。截至目前,已建设碧道778公里。

  广州市因地制宜,基于已有滨水绿道,开展碧道建设,优先贯通水岸空间,完善便民设施,实现碧道、绿道、古驿道、慢行道互联互通、成网成片,满足人们水岸游憩的基本需求。突出生态优先、安全优先、骨干优先,实现“碧道+污染治理”“碧道+堤防整治” “碧道+海绵城市”“碧道+文化传承”“碧道+全民运动”“碧道+乡村振兴”“碧道+产业群落”等多元素融合,统筹治水治岸治城,助推碧道发挥多重效益。

  多部门协同发力,共建碧道设施。如市农业农村局将碧道建设纳入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推进碧道沿线三线整治及滨水道路更新改造工作;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加强碧道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创建了6条“不忘初心红色之旅”旅游精品线路;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推进碧道节点“小项目大师做”和二沙岛碧道贯通工程;市林业园林局组织开展临江大道绿道提升和洲头咀公园改造等。

  各区已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碧道,如第一条共同缔造碧道—鸭洞河碧道,第一条生态修复碧道—海珠湿地碧道,第一条水岸共治碧道—增江碧道,第一条产城融合碧道—蕉门河碧道,第一条乡村振兴碧道—大源支流碧道等,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