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盐田区海滨栈道是环湾国际水岸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世界第一长海滨玉带”美誉,西起中英街,途经沙头角、盐田港、大小梅沙,东至揹仔角,全长19.5公里,是大湾区东进主动脉,近岸海域水质全年稳定达到国家Ⅱ类及以上标准。2019年以来,盐田区立足于推动海滨栈道片区灾后重建工作和长远发展,高起点、高标准开展海滨栈道碧道工程规划建设,力争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亮丽的生态旅游名片。目前,海滨栈道碧道已全线贯通、全新开放,成为展现山、海、港、城相融共生的活力人文滨海景观,成为世界级滨海城市空间纽带。
一、坚持因地制宜,构建山海港城生态绿脉
一是打造防灾安全、融合地貌的自然岸线段。海滨栈道大小梅沙、揹仔角段沿线多处遭受超强台风“山竹”吹袭损毁,重建后的栈道采用桩基结构重新进行模块化设计,防风暴潮、抗风浪性能显著提升。重建悬挑栈道,提升了栈道高度,实现栈道与海岸线的平顺衔接。二是打造供市民休闲、城岸融合的城市岸线段。海滨栈道中英街、沙头角段与中央公园、古塔公园、海景公园和壹海城商圈相连接,改善提升亲水步行、景观骑行和灯光照明系统,配套完善休憩廊架、观海坐凳等服务设施,成为市民晨跑健身、饭后散步、岸边垂钓的健身休闲聚集地。三是打造港城一体、陆海空间耦合的港区岸线段。海滨栈道盐田港、海鲜街段通过构建碧道游憩系统,解决港区栈道切割问题,连接起恢弘大气的盐田港、热闹繁华的盐田海鲜食街以及拥有百年历史的盐田墟镇,市民步行至此可感受食客临海而食、巨轮临岸长鸣、渔舟撒网垂钓的惬意。
二、强化活力贯通,塑造功能复合魅力海岸
一是打造生态和谐的滨海休闲景观带。海滨栈道大小梅沙、揹仔角段的选线效法自然,尽可能利用礁石本身形成栈道,以减少建设投入与维护,充分保留原有生态环境基底,置换因台风受损的乔木,配置耐盐碱、易维护、可依托岩石峭壁而生的海滨地被,并在节点处点缀有宫粉紫荆、紫花风铃木等开花植物,舒适宜人的林荫大道、四季有花的浪漫海滨,与纯白色的海岸栈道和金波闪烁的海面绘就一幅山海之间的写意画卷。二是打造贯通激活的立体观海连廊。海滨栈道碧道沿线强化与地铁、公交等交通设施的衔接,全线采用台阶与无障碍坡道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人性化入口空间,实现漫步径、跑步径、骑行径“三径”无障碍贯通,打通登高望海、绿道观海、栈道临海、海岸亲海4层碧道空间视线,构建从断点到交点、从割裂到耦合的活力海岸线,市民可多形式、全方位领略盐田海滨风情。三是打造周全友好的公众游憩空间。栈道全程配备夜景灯光,增添“山竹”记忆平台、望夫海角平台等8处主题观景平台,使市民不仅能随心所欲领略海滨夜景,还可在静听海浪拍岸声中360度环视欣赏自成一色的山海美景。同时,栈道沿线设置了10间智慧书房及3座集展示、休闲、阅读于一体的大型驿站,营造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舒适阅读体验。
三、注重多元培育,带动文旅经济融合发展
一是培育滨水文化带,促进“碧道+文化”发展。海滨栈道串联起拥有百年人文、“一街两制”的中英街、曾经的“海上吉普赛”村落盐田旧墟镇、古老而文艺的七彩村落大梅沙村,结合地域特色文化,举办沙头角鱼灯节、疍家文化节、中英街文化体验营等系列文化活动,借助“智慧书房、咖啡馆、酒吧”等载体,打造“港风+海洋+艺术”元素共融的多元文化长廊。二是培育滨水旅游带,促进“碧道+旅游”发展。海滨栈道沿线串联起大梅沙海滨公园、东部华侨城、小梅沙度假村、大梅沙国际水上运动中心等著名景点,系统整合海上公共空间及滨海旅游资源,定期举办旅游节、音乐节以及帆船、帆板、海岸赛艇等国际、国内顶尖海上运动赛事,使得全民共享海洋资源、参与海洋体育活动,从而带动深圳旅游业整体效益提升。三是培育滨水经济带,促进“碧道+经济”发展。海滨栈道与海鲜街、壹海城、奥特莱斯等特色商圈相连,兼具生态科普、文化创意、娱乐休闲、旅游观光、商务商业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旅游全域化、供给全季化、服务精细化,构建集海港观光、生态自然、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海滨风情度假岸线,充分释放“碧道经济效应”。
接下来,深圳市盐田区将以碧道建设为契机,以绿水青山立生态,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发展路径,打造山海港城皆可观光、春夏秋冬皆可畅玩的全域全季旅游示范区,推动高颜值的生态环境与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齐头并进,不断提高治水兴水的供给质量,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充分共享绿色发展福利和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