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水利厅官网

斗门区推动河长制湖长制全面见效 共建共享美好滨水家园

来源: 珠海特区报       发布日期:2020-05-21

面积近40万平方米的黄杨河湿地公园,成为斗门区市级碧道试点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鱼仔碑涌正在进行截污施工。


五福涌综合整治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等待住建部验收。


  5月12日,斗门区发布珠斗总河长令(2020)1号,决定即日起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总体目标。

  自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以来,斗门全区河湖水质逐步改善,违法违规侵占江河湖库问题得到遏制,黄杨河市级碧道试点建设进展顺利,全区治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0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珠斗总河长令(2020)1号的实施,将在全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问题河涌治理、全面落实高质量碧道建设打造本土特色水文化等方面,坚持更高标准、采取更实举措,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共建共享美好滨水家园。


  推动河长制湖长制全面见效

  江河、联围、桥梁、水闸、河涌、水库……构成了斗门区的基本风景。其中,全区253条河流、37座山塘水库,占了全市河库数量的6成以上。

  珠江八大门,五道过斗门。磨刀门水道、鸡啼门水道、虎跳门水道、坭湾门水道和崖门水道,给斗门带来巨量客水资源而成为富水区域。

  江海相会、咸淡相融的水资源得天独厚,成就斗门区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白蕉海鲈”,斗门白蕉镇由此获授“中国海鲈之乡”,并助力珠海市在去年被评为“中国海鲈之都”。

  黄杨河“一河两岸”正在被打造成闻名遐迩的“斗门情侣路”,十里滨水长廊的内涵正在得到不断扩展与丰富。

  斗门区的发展史,是一部水气荡漾的自然禀赋史,更是一部历届党委、政府不断增强民生福祉的治水史,为实现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增强、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改革创新取得突破、城乡环境展现新貌、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党的建设扎实推进,打下了安全坚实的基础。

  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以来,斗门区治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区8条黑臭水体基本达到“初见成效”,农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全区河湖水质逐步改善,违法违规侵占江河湖库问题得到有效遏制,黄杨河市级碧道试点建设进展顺利。

  5月12日,斗门区发布珠斗总河长令(2020)1号,决定即日起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全面落实高质量碧道建设,创建黑臭水体和问题河涌治理长效机制,全力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把斗门打造成为滨江田园生态新城和粤港澳休闲旅游目的地。


  8条黑臭水体将接受国家验收

  5月19日下午4点左右,在五福涌下游的一处雨水溢流口,工作人员正在检查是否有污水流进河涌。

  五福涌位于斗门区井岸镇,长约3.549公里,曾经是村民避而远之的黑臭水体。“五福涌综合整治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沿河截污和河道清淤。”斗门区水务局水资源和水质监测中心主任赵伟雄介绍,目前,五福涌黑臭水体综合整治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整条河涌以崭新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

  沿涌而行,涌岸一侧的榕树郁郁葱葱,宛如绿伞成荫,向东延伸到珠峰大道。据附近的村民介绍,这些榕树有500棵左右。“当初综合治理时,充分考虑了这些本土绿植的去留问题,最终保留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赵伟雄表示。

  五福涌黑臭水体的综合整治和改观,是斗门区打好、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个生动方面。

  201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此后住建部、环保部联合印发《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对黑臭水体整治提出具体要求。斗门区8条黑臭水体即五福涌、鸡咀涌、新青正涌、合禾涌、白头翁涌、咸坑河、沙龙涌和新青工业园排洪渠,被列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

  斗门区委、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按照中央、省市部署,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动8条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抓好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等工作。

  两年多来,斗门区累计完成投资4.3亿元(其中截污工程2亿元),8条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白头翁涌和沙龙涌去年12月初通过“初见成效”评估;五福涌、新青正涌、咸坑河、合禾涌和新青工业园排洪渠,去年12月底上报“初见成效”,鸡咀涌计划在上半年完成“初见成效”申报。

  今年6月份,斗门区综合整治的8条黑臭水体,将接受住建部“初见成效”验收!为此,按照珠斗总河长令(2020)1号要求,斗门区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接续推进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更深入更细致,全力打好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12条问题河涌年底实现阶段性目标

  19日下午,鱼仔碑涌整治项目现场,工人们正进行钢板桩支护开挖、截污槽基础处理等。

  鱼仔碑涌位于乾务镇鱼仔碑村,长约2.4公里。由于河涌的截污系统不完善,导致水体黑臭,破坏水生态环境,成为一条问题河涌。

  正在施工的一排两米高“混凝土墙”十分显眼。项目施工方负责人、广东省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工程部副经理唐虎介绍,“混凝土墙”叫做截污槽,内部相当于一个箱涵,建成后可将直排的污水口接入到箱涵,污水被输送到就近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实现源头截污。”

  斗门区在基本完成8条黑臭水体整治后,去年11月启动“斗门区全面推行河长制河道整治工程”项目,对12条问题河涌开展综合治理。这12条问题河涌包括:龙西村大坑、黄金涌、龙坛排洪渠、西埔坑排洪渠、新坑涌、鱼仔碑涌、斗门大坑、二龙涌、三家涌、黄家庄涌、白蕉工业园排洪渠、成裕围排洪渠。

  “在这12条问题河涌中,鱼仔碑涌整治项目投资最大,治理难度最大。”斗门区水务局水资源和水质监测中心副主任罗锦芳介绍,这12条问题河涌整治长度为26公里,包括截污管道工程、河道清淤疏浚工程、岸线修复与护岸工程和水生态修复工程等,计划在今年年底完工,届时将实现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总体目标。


  构建碧道建设特色水文化

  珠斗总河长令(2020)1号提出要求,斗门区将全面落实高质量碧道建设。

  碧道的涵义如何,高质量碧道将以何种状态呈现?

  按照省河长办今年4月份发布的相关建设指引,碧道将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成为群众美好生活的好去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好样板、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好窗口。

  记者采访获悉,斗门区纳入我市百里碧道建设的长度为7.3公里(黄杨河至鸡啼门水道),目前已经全部完工。其中,面积近40万平方米的黄杨河湿地公园,起于尖峰大桥西,终于圣狮涌水闸处,成为名副其实、生机勃勃的碧道:在滨水观景台休憩,沿着河堤路健步而行,绵延弯曲的石板路、风中摇曳的时花,亲水芦苇荡、红树林等水生湿生植物群……美不胜收!

  据介绍,斗门区除了已经建成的7.3公里碧道,在黑臭水体综合整治、问题河涌治理过程中,在213公里外江堤防及超过万亩的联围建设中,斗门区同样打造了等级不一、长度可观的碧道项目。这些碧道项目涵盖江河湖等不同水体,除了担负水污染防治、防洪、排涝、灌溉等功能,还不同程度地彰显本土地域特性,构建碧道建设中的斗门特色水文化。

  根据《广东省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要求》,斗门区将开展井岸霞山公园人工湖、白蕉工业园北排洪渠、友谊河白藤滨水公园段、磨刀门水道右岸等处共计14公里碧道项目建设,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构建岭南大地“融入自然、品味文化、休闲游憩”的亲水生态廊道、公共开敞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