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水利厅官网

“广东智慧河长”助力我省“掌上治水”常态化

来源: 厅河长办       发布日期:2019-07-03

  为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巡河和社会公众监督治水的智慧管理全覆盖,省河长办打造了集公众服务、河长服务、监督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广东智慧河长”。自2018年3月20日正式上线以来,不仅实现了跨部门数据共享与分工合作,还大大提升了河流管理保护工作效率,成为推动我省“掌上治水”常态化的一件“利器”。2018年11月8日,“广东智慧河长”入选《企业微信与政务微信行业发展白皮书》四个政府应用案例之一;11月27日,入选2018年广东省电子政务优秀案例。

  一、全面覆盖,便捷好用。省河长办借助广东“数字政府”改革的东风,联手企业微信打造了“广东智慧河长”掌上治水圈,覆盖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串联起3.6万个河长制工作相关部门。企业微信具有与微信一致的操作体验和与微信互通的产品优势,无论是事务繁忙的省级河长,还是管护河流“最后一公里”的村级河长,都能轻松上手使用,极大节省了内部推广和培训的成本。

  二、实景勘察,精准定位。通过“广东智慧河长”微信平台,公众和巡河人员可拍摄并上传实景图片,将河湖违建、污染实际情况上报至河长办。为满足五级河长均能精准找到所负责河段的要求,省河长办组织对全省河流(段)进行电子标绘,用户通过开启定位功能,能够精准定位污染区域,让河流治理更精准、更高效。至2019年4月,全省共有9万条河流(段)实现了电子标绘,各级河长使用平台巡河 27万次;巡河发现问题 1.75万个,已办结 1.52万个,“掌上治水”趋于常态化。

  三、共享信息,协同治水。“广东智慧河长”平台整合了水利、环保、国土等相关部门信息及数据资源,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提供水质、水量、排污口等数据,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办公,有效解决了过去因各部门数据封闭、信息不同步导致的河流治理不及时难题。通过此平台,能够将公众投诉建议及巡河上报问题及时分派到各级河长办,由河长办办理或转相关职能部门办理,并将办理结果反馈公众及河长,实现全流程信息化,打造各成员单位协同的全流程闭环工作模式。

  四、畅通渠道,形成矩阵。规范公众号投诉流程,要求接到投诉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受理、10个工作日内办结公众投诉建议。优化投诉建议流转的各环节,设置投诉办理时限预警,确保投诉办理高效。上线运行“广东河长”微信小程序,将各市河长制公众号关联在一起,确保公众投诉渠道归口统一、畅通快捷,形成矩阵效应,提升河长制品牌影响力。

  五、视窗展示,强化监管。从今年2月起,省河长办从平台上选取了河长巡河次数、巡河发现问题处理数量、公众投诉处理数量、“清四乱”销号数量等四个指标,连同有关工作信息,同步提供给省协同办公平台。通过制作视窗数据卡片,直观形象地展示我省各级河长开展巡河履职工作情况,自觉接受监督。

  下一步,省河长办将继续完善河湖基础数据信息,确保平台全面覆盖自然村河长及小微水体;加快推进水资源、水污染、水环境等信息资源的共享互通,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机、无人船、卫星遥感、5G、视频监控等技术,不断提升平台的监管和服务能力;继续加强宣传推广,提升“广东智慧河长”品牌影响力,引导公众参与治水,共同推动河长制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