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水利厅官网

广州:白云区景泰涌污水变清流 河长治河显成效

来源: 厅河长办       发布日期:2019-07-03

  广州市白云区的景泰涌曾经黑如墨汁、臭气熏天,沿河居民怨声载道,而如今已是涓涓清流,走出了一条黑臭河涌蜕变、逆袭之路。2018年12月26日,新华社以《家门口的小河如何告别黑臭——广州景泰涌整治回访》为题报道了景泰涌治理前后的变化,肯定了景泰涌治理成效。2019年1月3日,新华社发表的《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述》中,将景泰涌治理作为全国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述的第一个案例。景泰涌治理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河长从“有名”到“有实”,推动治理责任转变

  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以来,白云区按照省、市有关要求,全面压实景泰涌各级河长责任,将景泰涌的治理、管护责任进一步落实到区级、街级和村居级河长,明确目标、任务、责任,要求各级河长切实做到守“涌”有责、守“涌”尽责。通过发动河长带头履职,改变了以往“看似大家都在抓,可是就是没有具体人抓”的问题,为景泰涌开展治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措施由“粗放”到“精细”,推动治理成效提升

  一是彻查河涌问题。针对景泰涌黑臭问题,采取向流域延伸的方式,在片区、系统上查找原因,形成了《广州市白云区新市涌片区全面推行河长制“一河一策”实施方案(2017—2020年)》,为治理工作提供科学对策。二是整治污染源。全力开展“四洗”专项行动,截至2019年3月底,景泰涌流域所属的两个街道共“洗楼”5709栋,累计清理“散乱污”场所224家;清拆河涌管理范围内违法建设29宗13865平方米;清理景泰涌水面、岸墙、人行道、绿化带及岸上设施等各类垃圾、杂物13吨。目前,已实现对河面及河岸全天候巡查和保洁。三是截污纳管。景泰涌的核心短板问题是暗渠长、排口多,且流域内现状污水管网部分是雨污合流制管道,山水、雨水、污水混杂,导致河涌水质较差,且使得大量山泉水混入污水收集处理系统,降低污水收集处理效能。为此,结合上游白云山的清水源和管网系统现状,实施了景泰涌清污分流工程,每天有5000立方米的生活污水进入污水管道,3000吨清水24小时源源不断在河涌里流淌,改善了景泰涌水环境质量及周边居民居住条件,实现了水质的突变。

  三、队伍从“单一”到“联合”,推动形成治理凝聚合力

  一是联合驻地形成联治。由区河长办牵头,加强与驻军、小区物管等部门的联动联治,共同加强管理和教育,想方设法减少对水环境的影响,同时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积极发动民间河长、河道警长、志愿者参与景泰涌的治理,党员同志主动认领河段,并通过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水环境保护意识,一人参与、带动一家、影响一片,实现了从政府部门跳“独舞”到社会公众一起跳“集体舞”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