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增城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万里碧道建设的工作部署,统筹推进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五大任务”,突出水网、绿网、交通网及文化网“四网融合”,全面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格局,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打造水岸同治的城镇型碧道标杆。近日,“2021-2022年度中国水利工程优质 (大禹)奖”获奖工程入选名单公布,增城区增江“一江两岸”水利综合整治工程(光辉大桥-初溪拦河坝段)作为广州市唯一入围项目上榜。该项目位于光辉大桥至初溪拦河坝的广州市增城区增江河段,总长度约13公里,于2019年9月动工,2022年5月通过水利工程竣工验收,是“广东万里碧道建设试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肯定,被广州市河长办评为“第一条水岸共治碧道”、被广东省河长办作为“广东万里碧道特色案例”进行推广、被水利部评为“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在全国广泛宣传。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精心组织实施。将“一江两岸”水利综合整治工程纳入区民生十件实事,细化分解建设目标任务,排出时间表,实施清单管理、挂图作战。以“增江碧道,山水画廊”为主题,充分摸查当地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深入挖掘“双塔锁江”等历史人文典故,通过自然景观与文化底蕴碰撞耦合,塑造彰显增江本土特色的城市名片。在建设范围醒目位置通过立体雕塑、地刻、喷涂等形式展现极具辨识度的主题LOGO,进一步增强增江碧道知名度和影响级。克服施工范围广、工期紧、组织协调难度高、景观工艺要求精、工艺环保要求严、作业空间狭小等困难,因地制宜创新施工工法与技术,如以“锚索+特选速生绿植”生态举措加固边坡,采用马帮低扰动土壤方式运输建筑材料等,项目获得各级各类专利、工法、科学技术奖等奖项近20项。
二是坚持整合提升,激发滨水活力。全省首创串联观海长廊与圣皇洲的骑行道、连接山体公园的慢行步道、尽览城区天际线、“双塔锁江”“千鸟归巢”等靓丽景色的登山道,形成“三道合一”的交通网,拓展立体化多层次玩赏空间。以碧道为牵引,突出发挥服务优势、生态优势及旅游产业优势,培育碧道+文化创意(1978电影小镇)、碧道+宗教文化(雁塔寺)、碧道+赛艇运动(皮划艇中心)、碧道+生态保育(鹤之洲与圣皇洲)、碧道+智慧服务(区行政服务中心)等新业态,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整体提升,助力乡村振兴、城市升级。按照“建设品质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心化”要求,配备完善碧道标识系统、公厕、自行车停靠点、垃圾桶、休闲廊架、夜景照明等服务设施,建设与水生动植物互动亲水平台,增设广州碧道系统中少见的人工沙滩,为市民游客提供清洁、美观、便捷的的游憩环境。目前,鹤之洲湿地公园、初溪休闲公园、雁塔公园等地均成为节假日居民和游客的“打卡点”。
三是注重生态修复,建设绿美廊道。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岸边带面源污染控制等,推进水环境源头治理,确保水质达标。坚持开门治水,运用“广州河长APP”、“增城河长”微信公众号、“河涌众彩”微信小程序平台等“互联网+”技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水环境持续巩固提升。推进滩地内商业鱼塘升级改造,施行生态护岸建设及绿化提升,建立鱼塘-滩涂-增江的联通水网,打造水源涵养、自然净化的江畔生态湿地。依托增江画廊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条件,划分出鸟类重点活动范围进行保护与低强度开发,构建“沉水—挺水—浮叶—湿生—陆生”植物群落和生态链,最大限度还原动植物生境,为生物多样性繁衍提供理想栖息地。目前新增浅水湿地367亩、不上人的生态鸟岛15亩,增江水质常年优于Ⅲ类水标准,部分时段达Ⅱ类水标准,水生动物种类、鸟类数量丰富,保育鸟类多达一百多种、一千多只,再现增江“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美好画卷。
四是践行海绵理念,构筑防洪屏障。工程紧密贯彻落实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建设理念,充分利用沿江天然的“塘、滩、洲、溪”自然生态元素,结合低洼地,留出可供调、滞、蓄洪的缓冲区,构建内湖湿地、漫滩湿地、天然岛屿、自然草地、沙滩滩涂等多样性河岸形式,通过设置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植草沟、人工湿地、透水铺装等工程措施,创建丰富的河岸公园体系,拓展了区域蓄洪纵深,加强了城市与河道的互动关系,形成弹性复合的水岸空间,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在建设期间,“增江工程”便守住了2020年“6·8”洪水,经受住“龙舟水”、超巨型台风“圆规”及特大暴雨考验,工程后续建设继续对增江原有堤防进行除险加固,进一步夯实增江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