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集锦 > 专题回顾 > 2019年专题 > "广东万里碧道进行时"专题 > 工作进展
  • 韶关:着眼“五个坚持” 建设高质量碧道

      2019年以来,韶关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结合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坚持生态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精心组织、主动谋划、大力推进万里碧道建设,多方筹集资金2.76亿元,建设万里碧道128.9公里。特别是高质量建成的环丹霞山碧道省级试点,成为了韶关靓丽的“水生态名片”和“网红打卡地”。

      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要素保障。韶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万里碧道建设,作为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要点和民生实事,列入全市重点督办事项和县级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市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谋划推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万里碧道建设,先后10余次实地调研万里碧道项目,亲自把关环丹霞山碧道等项目设计方案,亲自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市、县两级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每月一例会、每月一通报等制度,全面压实县(市、区)责任。全力加强碧道资金保障,将项目建设资金列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大力整合涉农资金、政府债券等,多方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同时,积极发动周边群众投工投劳,形成了碧道建设强大合力。

      二、坚持科学规划,促进人水和谐。围绕“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目标,合理做好项目设计方案,科学编制全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规划碧道总长933公里)。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结合韶关的山水特色,充分利用山水、不破坏山水,做到融山入水,用好沿河林木等原生态景观,突出河溪乡野情趣,最大程度保留河道自然形态,确保水岸湿地生态。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充分结合自然生态、地形地貌,做到依山就势,合理铺设亲水平台、亲水栈道、穿林绿道等,种植青皮竹、爬山虎等本土植物,推进河流大保护、生态大修复,防止过度人工化,打造自然生态型碧道。三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按照“就地取材、用好老路老堤、节约用地”原则,充分利用老路老堤推进项目建设,并结合中小河流治理、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避免大拆大建、盲目追求高大,最大限度降低建设成本上,花小钱办好事。四是坚持文化融合,将碧道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等有机结合,在规划建设中充分融合当地历史人文、民俗风情等元素,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打造集生态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岭南特色文化碧道。

      三、坚持示范引领,建设精品工程。以环丹霞山碧道省级试点项目为重点,同步推进16条碧道市级试点项目建设,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市万里碧道建设,力求把每一个碧道项目打造成精品工程、样板工程、示范工程。一是简化前期程序。按照能减尽减原则,依法依规简化审批和招投标程序,最大程度提高碧道建设效率。二是强化施工管理,倒排项目建设时间表和任务图,制定标准流程和工作规范,实行全过程管理、定期检查,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三是严把工程质量。制定碧道项目验收规范,组织水务部门、项目业主、监理和施工等相关单位联合验收,从生态、景观、体验等角度逐段检查工程质量,把好细节关。同时,邀请两代表一委员、村“两委”干部、村民理事会成员参与,确保工程质量经得起历史、群众检验。四是强化示范引领。定期召开全市碧道建设现场会,通过现场点评的形式,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开展示范项目评选活动,并在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示范带动全市碧道建设。

      四、坚持共建共治,整体提升环境。结合全面推行河长制等工作,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强碧道建后管护,确保碧道项目建得成、管得好。一是将碧道管护与河道管护、岸线管护等相结合,列入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巡河内容,推动建立河道常态化保洁机制,全力推进碧道沿线“治洪、治乱、治砂、治污”工作,并统筹沿线垃圾、污水处理等综合治理,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廊道。二是探索市场化碧道管护模式,将万里碧道管护纳入河道市场化管护内容,实行常态化、精细化管护。三是充分调动沿线群众的养护积极性,将碧道爱护、管理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和企业参与到碧道规划建设和管护中来,共建共治共享碧道建设成果。

      五、坚持统筹利用,发挥综合效益。一是结合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沿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危房改造、古村落开发等工作,进一步提升沿线农村面貌,较好改善了沿河两岸镇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充分发挥碧道沿线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优势,串珠成链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带动周边群众增收。今年来,韶关市围绕省级试点环丹霞山碧道,组织开展了中国丹霞山扶贫公益行、环丹霞山自行车赛、徒步穿越丹霞、丹霞山马拉松等品牌赛事,碧道成为当地群众休闲热点和旅游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