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集锦 > 专题回顾 > 2019年专题 > "广东万里碧道进行时"专题 > 工作进展
  • 缝合山田河湖海,来看看广州千里碧道规划账本

      沐浴着晨曦微露,阅江路碧道周边居民迎着朝阳与江风,沿碧道一路畅跑,感受一日之计在于晨的美好。西起华南大桥、东至琶洲北涌,阅江路碧道示范段全长2.6公里,近日,以“阅江汇客·都市生活”为理念打造的示范段一期建成开放。

      阅江路碧道位于广州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串联起广交会为代表的高端会展区、琶醍休闲娱乐区和互联网总部企业聚集区等沿岸核心功能区,同时铺设漫步道、缓跑道、自行车道,与珠江水道、有轨电车道形成“五道合一”布局。

      以河为轴,以水为魂,《广州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19-2035年)》(下称《规划》)提出,将碧道建设作为城市治水升级版,实现从单纯治水到城市综合治理,打造广州碧道理想水生活,绘就碧道千里画卷,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碧道建设关乎流域治理、生态修复和产业导入等系列提升工程,不仅可以缝合串联起广州的山田河湖海,还将带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早日实现以上目标,《规划》提出,至2025年,广州建成碧道1506公里,至2035年,全市建成碧道2000公里。截至目前,广州已建成省、市级试点碧道约120公里。今年预计将建成碧道300公里以上。

      流域账:三纵三横,缝合广州山田河湖海

      自从化北部山区汇流,经流溪河—珠江西航道—珠江前航道—珠江黄埔航道—狮子洋水道—虎门水道—凫洲水道—蕉门水道,最终汇入南中国海,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站在广州水系图前,用手从北向南指画着。

      这是广州千里碧道规划的通山达海线,全长210.6公里,纵贯南北,将缝合起分布在广州各行政区的山田河湖海。以碧道统筹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实现空间综合利用,激活片区多元价值,《规划》提出了“广州新六脉、三大生活圈”的碧道建设总体布局,塑造“溪—涌—河—江—海”多层次碧道网络。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古广州城依水而建,六脉渠是宋代以来广州城的主要水系网络。《规划》将古广州城的六脉渠扩展延伸,形成三纵三横的新六脉水系。除通山达海线外,还包括塑造水、产、城共治的广佛高质量发展线,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央生活圈的城央环岛线、实现精品珠江三十公里大开发的黄金水道线、再现岭南水乡风貌的田园风光线和构建“一江两岸”百里画廊的山水画廊线。

      像一条绵延不绝的碧绿丝线,碧道串联起广州的青山秀水,也通过构建北、中、南三大“碧道生活圈”和“羊城四境”空间,体现一区一特色的碧道景观。“其中,北部圈约869公里,主要在花都、从化、增城三区,中部圈约626公里,分布在中心六区,南部圈在番禺和南沙辖内,长505公里。”上述负责人表示,北部将主打特色小镇和郊区游,中部展现广州国际大都市形象,南部为岭南水乡风貌,恢复城市水系“弹性”。

      千里碧道分分合合蜿蜒而下,异同的地形和水文状况决定了不同碧道生活圈在居住方式上的变化,因此,广州千里碧道也被划分为都市型、城镇型、乡野型和生态型四大类,将分别呈现出宜居生活圈、水岸公园带、碧道风景画和河湖生命体的“羊城四境”景观。

      碧道建设不仅是对水体空间的系统管理和提升,同时也将倒逼流域治理。广州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碧道建设要在流域治理基础上进行,对水质有着明确的标准要求,改善水质和建设碧道可同时推进。“坚持系统治理与精细治理相结合,一方面将全市9大流域内2000公里碧道统筹考虑,另一方面,按照网格化治水和排水单元达标创建的‘2套网格’划分落细作战单元,全面实施‘4洗’和‘5清’专项行动,推进源头截污、源头减污等源头治理工作,全面提升流域水环境。”该负责人说。

      未来,广州还将借助碧道进一步消除城市黑臭水体,还清于水,还绿于岸。同时,提升城市河涌水质,促进河体生态恢复,塑造环境宜人的亲水空间。对于重要城市建设平台沿线碧道,以堤外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带动堤内公共空间建设和城市发展,加强碧道流域纵向延伸和横向串联,有机缝合城市各个区域。

      生态账:鱼跃龙门白鹭栖,再造滨水景观带

      近来,广州国际生物岛上常有白鹭掠江飞行,漫步在长约6.6公里的滨水碧道上,游人还能与偶然腾跃出江的鱼儿邂逅,间或听到“小鸟天堂”附近叽叽喳喳的“歌唱”。这座珠江后航道上的江心岛,南依广州大学城,北望琶洲国际会展中心,目标是打造成广州首个生态绿洲建设示范区。

      自2019年碧道建设启动以来,生物岛在原有“绿道”基础上进行全面提升,构筑了滨水道、缓跑道、骑行道和游憩带的“三道一带”碧道空间,串联起三园(水墨园、揽胜园、叠翠园)、陈氏大宗祠、启德威尔登酒店、官洲生命科学创新中心及8个滨水广场等岛内建筑设施。

      生物岛也是广州构筑碧道“八道三带”空间格局的典范,《规划》提出实现“水道、风道、鱼道、鸟道、游道、漫步道、缓跑道、骑行道”八道合一,和“滨水经济带、文化带、景观带”三带并行的“八道三带”空间范式,将省万里碧道“三道一带”(行洪通道、生态廊道、休闲漫道和滨水经济带)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形成了碧道建设的“广州方案”。

      绿道旁,两行整齐排列的“握手树”成为年轻人打卡的新去处,在这里定格的照片清新“森系”,堤岸绿化、市政道路绿化和三园绿化是生物岛绿化带的主要构成部分,生物岛生态绿洲建设工作组负责人透露,将来,还要把楼面墙体、楼顶、水体等全部绿化,并以此作为企业进驻的准入条件之一。

      目前,生物岛正在进行“水下森林”建设,上述负责人介绍:“工作人员正准备在水下多种些水生植物,淤泥中的有机物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吸收黑臭物质,起到提升水质作用。”十年前试验种下的红树林和芦苇带如今均顺利成活,今后,生物岛会继续在滨水空间内打造水生植物带。“为营造滨水景观,我们在堤岸做了斜坡设计,用铁丝网网住钢砌片石,塑造类似天然的岩石堤岸,让水生动植物生长出来。”负责人讲解着,望着眼前岸边百余株郁郁葱葱的水黄皮,他告诉身边的游人:“退潮时,会有成群的小螃蟹出现在堤岸边。”

      沿着碧道可将整座生物岛逛一圈,岭南风格的青石栏杆是碧道建设后新增加的元素,此外,碧道沿线还引入海绵城市理念,新建了雨水花园、下沉绿地,增添用草皮、卵石铺设的生态边沟等,便于雨水自然存积、渗透。秉承《规划》提出的“理想水生活”理念,生物岛通过亲水平台建设为市民营造“亲水”“乐水”“享水”的休闲空间,泥滩上铺就的石板台掩映在芦苇荡四周,涨潮时,这里便是孩子们的嬉水乐园。

      环岛是拔地而起的高新科技大厦,岛中央一片碧水绿洲映浮云,在这座占地1.8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人、水、城之间的关系仿佛正在被重构。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全面结合生态修复工作,坚持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提出保护广州42片水源地和59座江心岛,构建珠江生态岛链。同时营造“5主6次”的碧道风廊、主—次—支三级22条水鸟走廊,恢复鱼类洄游生态圈。此外,还将借助碧道拓展国土空间“新生境”,打造水岸生境完整生物链。在生态串联的基础上,碧道还将串联起广州34片大型绿地和2000公里主要水系,让城市生态物质交换流动起来,实现从单纯治水向城市综合治理的转变。

      经济账:河道网密游人如织,滨水经济带为碧道“造血”

      用生态修复将鸟留住,以产业导入把人留住。“在游览碧道时,能否吸引游客们在此留住一晚?”市河长办负责人透露,这个问题一度是大家对碧道经济效益的主观衡量“标准”,因此,全省各市都在努力探索滨水经济带建设,以期通过产业导入带动碧道周边经济发展,反哺沿岸居民,从而实现为碧道持久“造血”。

      绵延15.49公里的鸭洞河从大山深处自东向西流向村庄,为从化典型的山地自然生态系统。去年,为破解乡村河道功能萎缩和长效管护问题,从化区以鸭洞河为碧道建设试点,利用生态设计小镇的建设契机,率先以“政府投入+企业养护+村民参与”的三方共治模式,探索乡野型碧道滨水经济带建设。如今,鸭洞河一公里长的碧道示范段一期已建成开放,由小镇运营企业实施河道景观微改造工程,在水系连通、河道清障等流域治理的基础上,结合一河两岸生态设计产业发展布局,集中连片规划生态公园,“嵌入式”建设亲水驳岸、湿地栈桥等景观。

      深挖当地人文内涵,鸭洞河碧道保留了荔枝树、叠水坝等岭南村落肌理,传承村落间逐水养鸭的习俗,重塑旧时“鸭峒”村民傍水而栖的生活方式。随着碧道的建设,河岸线管护也从集中治理向市场化、专业化的治理方向转变,碧道示范段成了生态设计小镇的“迎客厅”。山、水、果、林、滩、石等原生态资源重新被激活,形成了相映成趣绵延1公里的风景画卷,创文活动和文化系统更给乡野生活添多了一分趣味。

      生态设计小镇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目前,生态设计小镇已进驻生态设计企业84家,建成了相当规模的生态设计产业集群,实现了村民收入翻倍,预计将带动年产值50亿元,年税收2.5亿元,村企共享生态经济发展红利。从化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长9.6公里的鸭洞河碧道示范段二期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开工,届时,10.6公里鸭洞河碧道将全线贯通。未来,这里还将举办“生态之夜”音乐节、水幕灯光秀等一系列国际嘉年华活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建设。

      以碧道带动美丽乡村游,从化做好流域账、生态账和产业账,依托老温泉一体化发展,以生态设计小镇为核心,打造流溪温泉生态经济总部集聚区,加速构建流溪河生态经济廊道。近日,流溪河碧道示范段(太平—温泉)一期工程成功中标,街口镇的艾米稻香小镇也即将完工,碧道建设向着更广阔的流域推进。

      “历经几十年的探索,如今的水岸空间建设已不再是单一功能的简单置换,而是通过嵌入公共交通、公共空间、景观体系,力求将滨水空间重新纳入到整个城市的生长与更新体系中。”市河长办负责人表示,本次《规划》坚持挖掘各区碧道沿线资源,通过路径串联、节点营造、文化设施等展现区域特色和风土人情,形成“一区一特、一区一策”的建设格局。将会实现对全市公园绿地、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大型公建、特色小镇等资源的有效缝合,拉通全市游憩系统一张网,形成多条碧道特色主题游径,以路径展现广州文化、诉说“广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