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蝶变华阳湖

  • 来源:广东省水利厅              发布日期:2019-09-25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各大媒体都在回顾和宣传各行各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奋斗历程。我也常翻看一些资料了解历史。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香飘四季》这本脍炙人口的小说。

  这部由著名作家陈残云写于60年代的长篇小说,想必现在很多读者还印象深刻吧。小说的原创地,就是广东东莞水乡麻涌镇,小说把香飘四季的东莞麻涌写得香飘四海,把东莞麻涌人写得名扬四方。

  几十年过去了,陈残云笔下的水乡现在变得怎么样了?

  前段时间,怀着探究的冲动,我与几个朋友相约,利用周末双休日,特地到与广州开发区一江之隔的东莞市麻涌镇走了一趟。


找不到的场景


  到了小说原创地麻涌镇,跟随人流和车流,我们来到了华阳湖边上:眼前人山人海,公路两边是望不到尽头的车龙——哪里还见得着陈残云笔下所描写的场景?

  绿道环绕着这个水面一千多亩的华阳湖。湖中,波光粼粼、湖水清清、游船往来穿梭;湖边,花团锦簇、亭台楼阁错落有序,小桥流水处处可见。

  沿着湖边漫步,看到一辆又一辆的2人、4人或6人共踩的人力自行车来来往往。车上游客既有一家老小,也有三五知已。他们有的轻踏慢踩,细赏两边美景;有的拿着手机,沿途不停拍照——才闻这边高呼:“停停停,这样的美景怎可错过?”却听那边又唤:“加油啊加油!加把劲儿冲上坡噢!”欢声笑语此起彼落,撒满一路……

  绿道里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携老带幼的家庭、成双成对的情侣、健步飞跑的运动达人、还有成群成队的旅游团,他们沐着轻柔的风,欣赏着美丽湖景,如置身画中。美景,使人忘却了烦恼,陶冶了情操,还净化了心灵。

  在湖边古色古香的亭子里,有十来人正在歇息,吃着零食聊着天儿。我随意地和其中一位大爷聊起来:大爷姓王,一家五口,带着3岁的小孙子,趁着周末专程从广州过来踏青赏花的。王大爷说:“华阳湖这个地方,实在太漂亮了,水清岸绿,景色秀美,有得吃有得玩,非常适合放松的休闲旅游,自从知道有这个地方,我们经常周末到这来游玩,幸福感满满的,非常感谢政府为老百姓提供了这样好的地方!”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人潮尚未退去,华阳湖又迎来了一批新的游人——游船码头人流如织,人们都迫不及待的想到游船上一览两岸夜景。

  白天相对宁静的湖面,此刻在灯光的映照中,变得波光闪闪,一艘接一艘的游船,满载游客依次扬帆起航,在湖面上,划出一道道波纹、泛起层层涟漪。游船经过不同的景区,岸边就会传来不同的歌声,出现不同风情的舞蹈,游客们仿佛走进时光隧道,领略和感受不同年代、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

  当游船来到喷泉区,激昂澎湃的音乐响起,五光十色的喷泉,随着音乐的节奏,时而如巨龙腾空,时而如飞凤回巢……高高低低的水柱在夜空中现出一幕幕绚丽多彩的画面,美轮美奂,美不胜收,令人陶醉。

  在此如诗如画的场景,哪还能找到小说《香飘四季》里所描写的画面?这变化实在太大了!

  “小说描写的地方,已找不出当年的场景”,一位在麻涌镇工作的朋友在旁边介绍说。


昔日“龙须沟”


  朋友说,其实华阳湖在七、八年前,还是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龙须沟”,能够成为今天珠三角地区最具吸引力的休闲旅游胜地和国家湿地公园,除独特的区位优势外,主要得益于2013年的治水大行动,通过对河涌岸坡治理、清淤疏浚、水系连通等综合整治措施,使华阳湖华丽蝶变。

  麻涌镇方圆只有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人,别看麻涌镇不大 ,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距东莞市区22公里,西距广州市29公里,正好位于两市的交界处,被称为珠三角洲的黃金腹地。

  麻涌镇因境内有密密麻麻的河涌而得名,是典型的岭南水乡。仅辖区内的一个华阳村就有二涌、三滘、马滘和华阳等4条河流相汇合,因为河网密布,低洼处形成了许多纵横交错的沼泽、滩涂、水塘等水域湿地,其中最著名的是华阳湖,面积达1000多亩。

  千百年来,华阳湖湿地以它自然的方式,被这些充满着生命的河流滋养着,养育着这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岁月更迭的漫长进化中,麻涌镇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这是一座因水而灵动的小镇,有着不一样的风情。因与水的和谐互动,麻涌镇先后诞生了河涌、祠堂、凉棚、古村落、龙舟、麻涌等8大景观,可谓人文与生态的完美结合。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也因拥有这些而自豪,他们以一种传统环保的农耕方式生产生活,使这里美丽常在、美景常有。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高污染、高耗水的产业相继落户麻涌镇,短短的十年时间,仅禽畜养殖场就发展到100多家,化工企业更是星罗棋布,沿湖四周分布着中成环工,协忠电镀城,以及华阳工业区的数十间电镀漂染企业。因为急功近利,没有环保措施,大量污水直接排进河流,涌入地势低洼的华阳湖,使得一片纯净的水域很快成为藏污纳垢的化粪池,当地村民气愤地说,秀美的华阳湖怎么变成了又脏又臭的“龙须沟”!

  当时,华阳湖周边生长着大片的香蕉林,“金麻”香蕉以香甜滑口而著名,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一大特产。但因污水的违法排放,导致大片大片的香蕉树患上了严重的“黄叶病”,减产失收;水污染还造成周边的大量土地被丢荒。为了避免污水接近,周围村民将部分河涌堵死,但没有想到的是河涌淤塞后又造成垃圾不断堆积,加速了水环境的恶性循环。

  如何将恶性循环如何变成良性循环?出路又在何方?


治水换新颜


  转机源于2013年的一场治水大战。

  此前,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广东省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号召,把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于2013年出台珠江三角洲河涌整治与修复规划,对珠三角河涌进行全面整治。

  麻涌镇抓住这一契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打响以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生态修复、污水处理、垃圾清运、雨污分离等治水大战。先后投入3亿元,对华阳湖水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和生态修复,关停了158家污染企业,清拆禽畜养殖场223个共16.5万平方米,迁坟2.8万座,河涌清淤165万立方米,建成16公里长“桃红柳绿”、“水草鲜美”的水上生态绿道;种植水杉、垂柳、鲜花、水草等绿色植物。

  短短的4个月,华阳湖华丽转身。水乡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恢复,鱼、虾等水生动植物随之大量繁殖,白鹭等鸟类重回栖息。河涌四周原先被河水分隔的孤岛群,通过一座座石桥,连成了一条蜿蜒的环湖绿道,形成了“二十一座石桥,桥桥不相同”的江南水乡。同时,建设泽乡花田、芭蕉小筑、湖畔塔影等景点,打造融休闲旅游、农耕体验、科普文化认知和城市生态功能保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岭南水乡旅游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通过强力治水,华阳湖生态得到有效修复,也给麻涌镇带来一系列的新变化、新气象!

  从水环境改善到旅游兴起,从招商飞跃到民生幸福,给村民带来的是一串串幸福美好的回忆。一位年过花甲的村民感慨地说:“我至少有20年没见过这种景象了,白鹭最多的一次,足足有200只,这情景让我仿佛又看见了昔日麻涌八景之一的‘白鹭榕荫',更让人高兴的是华阳湖周边香蕉林又恢复了生机,‘黄叶病'消失,这让麻涌镇的‘金麻'香蕉品牌,有了更好的品质和更大的发展潜力,每次走进华阳湖,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还以为走错了地方呢。”

  可喜的变化,让麻涌人引以为荣。因为他们心里明白,以华阳湖为中心,一小时内车程覆盖人口近1亿,利用好这1亿人,将推动麻涌旅游的发展,繁荣麻涌的商业,带动麻涌的经济,影响深远。

  走进华阳湖,开始“慢生活”。环湖20公里长的绿道,连接着近10个村落,码头,游船,餐馆,宾馆,停车场,游乐场,各种服务产业一应俱全;湖边、岸堤、各种植被树木花草争芳斗艳,花坛、雕塑、亭台、楼阁错落其间,他们以不同的色彩点缀着湿地,形成不同的景观带。身临其境,让人油然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意境。

  治水蝶变华阳湖,一业兴带来百业旺!

  华阳湖的生态治水,走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据麻涌镇资料显示,通过综合治水措施,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华阳湖水质从劣Ⅴ类恢复到Ⅲ至Ⅳ类,空气优良率从2013年的52.3%提升至2018年的85.3%。生态效益带动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引导散乱污企业退出,盘活了近2000亩土地更新改造,近年来累计引进京东、云南城投、珠三角汽车博览中心等省市重大项目19个,总投资额达538亿元。

  2018年,全镇生产总值260.55亿元,比2013年增长60.8%;税收总额43.3亿元,比2013年增长6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6亿元,比2013年增长21.4倍。2018年全镇接待游客484万人次,旅游收入8.7亿元。

  麻涌镇也因华阳湖的美丽蝶变,先后获得全国文明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中国粮油物流加工第一镇、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中国最具特色魅力乡镇、全国生态文明先进乡镇、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无邪教示范镇、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珠三角最美生态乡村、珠三角最美水乡、广东省森林小镇、广东省十佳绿美森林小镇等荣誉称号。

  麻涌镇的治水实践,华阳湖的美丽蝶变,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也是广东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作者:陈丽群)

主办:广东水利厅

承办:广东省水利厅政务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