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湖绕城美景来
- 来源:广东省水利厅 发布日期:2019-09-25
在广东省中部,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这里既无佛、又无山,但其地名偏偏叫“佛山”。
相传唐代贞观二年(628年),当时有居民在塔坡岗上掘获三尊小铜佛像,人们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于是取名"佛山"。
说起佛山,给人最大的印象——典型的岭南水乡。
佛山,地处珠三角腹地,毗邻港澳,东接广州,南邻中山。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及其支流横贯佛山全境,属三角洲河网地区。
走进佛山,给人最大感受是:这里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清澈的河流连着美丽的湖泊,交相辉映,就像一串串珍珠,耀眼夺目,令人心旷神怡。晚上,户外最多人聚集和活动的地方,莫过于河流两岸、湖泊边上。人们在这里休闲散步,跳舞健身,享受美好时光。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走在佛山南海千灯湖边,你会看到,千盏灯火,星光熠熠。湖面流光溢彩,波光粼粼。湖边游人如织,欢声笑语。广场上音乐悠扬,歌舞升平。
刚刚跳完广场舞的王大妈告诉笔者,这里过去污水横流,脏、乱、差,自从从千灯湖建成以来,这里的环境变好了,水也变清了,在湖边活动的市民也多起来,现在她几乎每天晚上都来到湖边跳舞健身,感到很开心、很幸福。
据佛山水务部门介绍,千灯湖是以水系改造和水生态修复为核心而建造的公共开放式生态公园,在设计中运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以水系为核心,营造多元化的公共空间,体现了水网纵横的岭南水乡特色与传统历史风韵,使城市空间环境具有良好的美学价值和示范意义,是治水提升城市品味的典型案例。
千灯湖从2001年8月一期建成至今,已持续四期工程建设,投入数亿元,目前还在不断完善中。该湖湖面约132亩,园内湖水、山丘、柱廊、灯塔、溪流、咖啡屋、雾谷、茶亭、拱桥错落有致,恬静休闲。公园各种塔灯、柱灯、廊灯、射灯共1300余盏汇聚成千灯夜景,故名“千灯湖”。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大批地市民前来观赏,成为佛山南海区城市地标景观。市民不但可以沿着堤岸绕湖散步,更可以划船穿梭于湖水中间,有诗云:千灯湖边园林洲,错落有致巧运筹。文化广场大手笔,媲美浓淡西子湖。
由于环境优美,广东金融高新区以及许多国内国际大型企业,就落户在千灯湖畔,从而有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5年10月8日,千灯湖生态公园在美国旧金山摘获全球景观设计行业的"奥斯卡"奖——“全球城市开放空间大奖”,并成为中国首个荣获该奖项的项目。
千灯湖的脱变,是佛山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佛山也曾经历工业化和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破坏、水体污染等阵痛和烦恼。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佛山市将治水重点逐步转移到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注重河涌综合整治和水生态修复,而且更注重城市湖泊和湿地建设,在着力保护原有湖泊的基础上,以低洼的河涌和鱼塘为基础实施生态调蓄功能湖拓展。通过打造景观、蓄洪排涝和生活休闲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湖泊,提升滨湖水生态和城乡人居环境。先后打造了千灯湖、绿岛湖、亚艺湖、桂畔湖、博爱湖、听音湖、富湾湖及云东海等9个城市湖泊。通过建设湿地公园,净化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先后建成新城滨江湿地公园、高明江滩海滨公园、绿岛湖湿地公园,南海大湿地公园、九江外滩公园等6大城市湿地公园。这些湿地公园都是在不影响行洪的情况下,利用天然河滩进行绿化和美化,既保护了岸线又活化了水资源,形成美丽河湖绕城来的生态景观,为城市增添一个个美景。
与此同时,通过河涌岸线修复、绿化、截污、清淤疏浚等治理措施,解决部分河涌岸线脏乱差、水体黑臭、淤塞的问题;通过打通断头涌、设置调水闸等多种手段,实施生态补水,改善河涌水质。据统计,全市经过生态整治和修复的河涌达150多条,总长度300多公里。
佛山市不仅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让水生态文明走进并融入百姓的生活。
佛山新城依水而建,自西向东的东平水道和重点开发区内纵横交错的水系,为新城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新城是佛山市未来发展的新中心,建设中充分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将水引入城市,引入生活,营造城水相依的岭南水乡风貌。在新城滨河景观带,佛山把长约8公里的滨河片区改造成为特色突出的城市公园,强调“高效率,慢生活”,让人们在怡人的生态美景中放慢脚步,留些许时间与自然的生态环境亲密接触。跑步健身的市民时不时与一层花海、一片青草地、一排绿树擦肩而过。放慢脚步,呼吸着花香,就连远处的高楼大厦都显得明快可爱起来,呈现出人水和谐的美好画卷。(作者:刘禹飞)